黑石进军中国楼市引发抄底争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黑石进军中国楼市引发抄底争议

2010年08月30日 08:3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楼市调控的敏感期,些许的消息都会引起波澜。

  近日,有关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巨头黑石集团投资内地的房地产项目,此举引发了“外资借调控效果抄底国内房地产”的争议,并进而会干扰国内楼市调控的效果。

  据业内人士分析,黑石集团只是基于一种稳健的投资并不是抄底,而从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的数据来看,其所占比重并不是很高,面对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外商投资企业跟内资企业一样,同样要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国际资本投资房地产,不足以影响国内楼市调控的大局。

  黑石进军中国高端房产

  日前有消息称,黑石集团同香港大型地产商鹰君集团达成协议,将向鹰君集团提供资金支持以合作开发鹰君2009年在大连所取得的土地,来建造豪华酒店和高档公寓。这也意味着,这家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开始进入中国高端房产市场。而早在2008年10月,黑石集团便投资了首个中国房地产项目,以9.5亿元的总代价获得了上海长寿商业广场95%股权。

  而在今年7月,黑石集团更是接手了美国银行旗下亚洲房地产基金的管理工作,而这笔总额达26.5亿美元资金将全部用于亚洲房地产业务的投资。

  引外资抄底楼市争议

  黑石的此次投资,也引发了国内对“外资抄底中国楼市”的担忧。

  “自4月份开始楼市调控以来,国内的楼市进入了胶着状态。到目前为止,主要城市的房屋交易量虽然明显萎缩,但房价还没有出现显著的下调。连回调都没有,何来‘抄底’?而政府的态度,并未见有松动的迹象。”安邦集团高级分析师贺军对于“抄底”一说予以否定,他分析此次黑石提供的极有可能是信贷或债权融资,而非股权融资,如此风险相对较低。而合作开发的项目是高档公寓和豪华酒店,有着相对稳定的市场群体,市场波动性较小,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黑石的这笔投资称得上是比较稳健的。

  经不完全统计,包括摩根斯坦利、高盛、麦格理、瑞银、美林、华平投资、软银亚洲、凯雷投资、凯德置地等众多国际投资公司均以不同形式进入国内房地产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数据显示,1-7月,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302亿元,增长10.6%,自6月以来已实现连续两月同比增长。记者统计也发现,年初以来,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的比例呈连续下降趋势,在4月“新国十条”出台后达到最低点,但随后环比开始上升。

  对于房地产业吸收外资的数据,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刘亚军曾表示,外资投资企业可能由于有一些资金投入期限的安排,比如有一些比较大的项目,根据出资期限如期履约,实际到资还是比较高的。但外商投资房地产在全国房地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并不是很高,仅占不到4%。尽管今年上半年外资房地产增长幅度比较大,但是相比较而言,投资额度还不到2008年上半年的水平。

  不足以影响楼市调控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进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路,主要是希望通过银行、资本市场收紧闸门的方式,压缩国内开发商资金,以逼迫其加快推盘变现,增加市场供应,从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如今外资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相当于帮助房地产企业解决了资金困境,这一剂调控猛药是否会被轻易化解?

  “外资的进入不足以影响国内楼市调控的大局。”贺军分析指出,要对国际资本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保持平常心,不管外资以何种方式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比如买入楼盘、提供融资、购入房地产股票等等,都是其判断市场形势后,结合自身的投资策略所作出的决策。

  刘亚军也指出,面对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外商投资企业跟内资企业一样,同样要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记者也发现,凯雷投资在内地的两个房地产项目,包括对凯悦中心和佳兆业集团的股权投资,也面临着因楼市调控而出现的资金难题。其中青岛凯悦将通过中融国际信托计划募集资金3.84亿元,用于凯悦中心项目的建设及受托人与凯悦置业约定的其他合法资金用途。而佳兆业的中报显示,上半年营业额为21.22亿元,同比减少14%;净利润为2.47亿元,同比下降33%,资产负债率也达到了67%,正不断地寻求拓宽不同的融资渠道。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期央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的热钱开始出逃,其中源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而美元走强反弹。而对于国外热钱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则早在今年1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就罕见地提到,要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和跨境投融资活动的监控,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防止境外“热钱”冲击我国房地产市场。(见习记者 石俊)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