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调控不缺次数只缺到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中国房地产调控不缺次数只缺到位

2010年09月12日 11:21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份经济数据11日对外发布,其中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等主要经济指标,而统计局原计划周一公布上述数据。一些媒体此前多有猜测,认为中国提前公布经济数据为意外加息铺路。国家统计局新闻处负责人表示,在今日发布8月份数据是应公众要求无其他原因,大家不要过分解读(9月11日《新京报》)。这让坊间推测落空。

  我注意到,此前有媒体报道揣测:在楼市初现反弹之际,新政实际执行力破绽百出,政府调控地产决心不减,“二次调控”可能性迫近。

  应当承认,本轮房地产调控非但未能完全达到“新国十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目的,而且出现反弹苗头。从同比增速看,8月是全国房价连续第15个月同比上涨。今年4月份,涨幅曾创下12.8%纪录。环比数据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上月是房价连续第二个月环比持平,显示出调控政策和市场的博弈程度。价格坚挺同时,从市场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期出现销量反弹,伴随一些新盘低价开售房屋成交量开始上升。也就是说,当下房地产要不要继续调控发力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继续调控发力。

  不妨复习一下“新国十条”推出的主要调控措施。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推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新国十条”。其中:第二条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第三条是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第四条是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第七条是确保完成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工作任务。第八条是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

  一个不争事实是,“新国十条”实际执行差强人意难言到位。然而在我观察,除了第三条措施落地,其他措施大抵尚处存而未用束之高阁状态。比如第二条建立考核问责机制要求: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然而,人们迄今只见问责情形“楼梯响”却不见问责措施“人下来”。第四条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开征房产税始终高喊“狼来了”,致使公众几近失去关注兴趣和期待信心。第七条确保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让人不敢乐观,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当年8月底仅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全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需要地方配套1183亿元根本无法落实。落地的第三条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措施执行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分析,目前调控政策执行到位情况仍然不理想。只有北京成交的房屋中,首次置业的占比达到80%,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成交房屋中,多数是二次、三次购房者,二套房贷政策在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执行不到位。而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未采取限购三套住房贷款政策。

  按照“二次调控”臆想者思路,若出现意想天开的二次调控,最有可能之手段仍旧为对开发商停放贷款及加强预售款监管,通过卡开发商资金链的办法迫使其降价。另外也将更严格的执行二套房三套房政策,甚至在各地出台跟北京相类似的完全禁止购买三套房政策。并不排除房地产税等政策提前祭出。我想请问的是,这此措施哪一条超出了“新国十条”调控政策范畴?

  更要命的是,我一向认为,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以走出“屡涨屡调屡调屡涨”的怪圈,缺少权威信息不能不说是“致命伤”之一。比如关于“住房空置率”这一重要信息,尽管各界千呼万唤望眼欲穿,但目前仍旧“麻雀在天上飞”。日前国家统计局表态要充分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获取用于了解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同时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以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验证方案完善方法。然而相关统计官员表示,几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对全国是没有代表意义的,目前还在试点阶段,离拿出完整统计数据的路还很长。换言之,被海外多国作为房市调控重要依据、被国内各界寄于厚望的“住房空置率”在中国“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我的观点是,房地产继续调控发力根本无须“二次调控”,只要将“新国十条”措施悉数落地执行到位足矣。中国房地产向何处去,能否达到调控预期目的,与其说取决于方略措施,毋宁谓取决于认知态度。简言之,不是“好不好调”“能不能调”而是“想不想调”“敢不敢调”!至于“二次调控”,关乎焦虑无关调控;一次调控尚未到位,遑论“二次调控”?须知:中国房地产调控不缺次数只缺到位!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