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助推市场却难撑后市 9月楼市影响调控走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刚需助推市场却难撑后市 9月楼市影响调控走向

2010年09月13日 14:13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边是扎堆上市、意欲“金九银十”里豪赌一把的新盘,一边是跳价频频的房东,最近买房的人真可谓是“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房地产圈内“回暖”之声甚嚣尘上。业内人士纷纷预计第四季度供应僵持之风将有可能转向,只要定价合理,第四季度出现交易反弹的可能性很大。

  眼看着8月各项房产数据强势反弹,银行房贷日渐收紧,市场加息传闻不断,政策调控二度加码可能性增大……当各项房地产调控已出现审美疲劳时,人们不禁纳闷:这房地产市场难道真像水银,上去了就这么难下来吗?

  刚需客:楼市复苏的“急行军”

  9月初,巫小姐选定了一套徐汇的二手房。长达半年的售房、看房、买房,令巫小姐这位改善型购房者感慨不已。从3月底、4月初房价一度飙升至历史最高点,到8月初滑落至阶段性低谷,再到8月末、9月初成交量突然强势反弹,巫小姐一路亲身经历。

  “房价是有所回落,但中心城区与外围的调整幅度不一,就连市中心热门板块之前的调整幅度也不一样。”总结近半年来的看房心得,巫小姐告诉记者,自从今年4月新“国十条”等一系列调控重拳出台之后,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的确有所遏制,部分区域甚至一度出现短期的抛盘潮,区域房价也一度回落至今年年初时的水平。

  “在看房、选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感觉,房价就像是摁到水里的葫芦瓢,摁得越深、越猛,它浮上来的动能就越大,回涨的可能性也越大。 ”市民马先生今年一直打算购入一套二居室,为儿子上幼儿园做准备。对于出手购房的时机,马先生一再的犹豫,“觉得房价还有调整的空间,但何时才算见底,完全摸不着门路,似乎涨上来比跌下去总是要容易得多。 ”

  德佑地产昌平店的一位经纪人介绍,他的一位客户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在关注静安区学区房,由于是用于自住,对楼盘品质要求较高,合适的房源不多,加上前段时间市场前景模糊,因此该客户迟迟没有出手。随着市场的回暖,客户担心前期抑制几个月之久的需求汹涌入市,加上下半年传统的销售旺季将导致后期房价暴涨,购房心态明显急切。上周四上午刚挂出一套静安枫景小区中心位置高区楼层四房,随即电话通知他,客户表示马上看房,结果当天下午即转定成交。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市中心区域,供需关系还是极不平衡(需远大于供),近五个月的政策压抑,很有可能导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楼市成交井喷。 ”昨天,德佑地产市场中心研究经理蒋旭作出上述预测。

  美联物业针对200位近期前来门店年龄在25岁-65岁的客户进行的一项心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来咨询或准备交易的客户中,依旧是以改善型和刚性需求购房者为主。其中结婚和自主等刚性需求各占到31%、18%,而以改善住房条件、为子女购房等改善需求的购房者则各为32%、3%,作为此次受调控裙带因素影响的群体之一,改善型购房者对新政非常敏感。

  而据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调查显示,刚性需求成为网友在“金九银十”传统旺季购房的最大理由,26.8%的网友表示,虽然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但由于刚性需求,导致不得不买。

  “本轮市场回暖,是在调控压力下进行的。说明有股力量在支撑着市场,市场反弹的速度和高度与这股力量的大小有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这股力量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自住需求大,尤其是部分刚性需求,看到楼盘有一定程度的优惠,就忍不住要出手;另一方面开发商依然比较强势,虽然说万科、恒大、绿地、大华等大型地产商皆推出了促销措施,可更多房企则坚持不降价。

  投机客:调控背后蠢蠢欲动

  不少人纳闷,时至今日,新一轮调控的大幕已拉开近半年,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投机势力,是否已退场,圈内人士、业内专家对此看法不一。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从市场现实情况来看,近期确有投资投性购房者蠢蠢欲动,温州炒家的身影已重现个别楼盘,杭州迹象比较明显;长期性投资购房需求也在上海多个热销楼盘中出现。仅有刚性需求,房价保持稳定,加入改善需求,则必然上涨,若涌进投资投机性需求,房价必然大涨。这是基本的市场逻辑。

  而最让政策决策层头疼的,正是如何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前段时间,银监会重申了三套房贷停贷的政策,可对市场基本没有威慑力。 9、10月传统旺季正在来临,随着成交量的持续增长,房价会否显著上涨,已成为一个谜。假如房价出现报复性上涨,新一轮政策打压必定落下,而且依然将矛头指向投资投机性需求。

  美联物业市场研究部认为,在当前楼市行情转暖的情况下,投资客依旧看好后市。此次8月成交反弹还与投资性需求试探性入市有关,从8月一、二手市场分别出现低高端房源成交两头热的情况来看,三套房停贷并未对其产生太大制约。

  而记者也在对沪上一、二手房的长期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房地产市场中从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抄底”风。从“年中见底”,到“十月见分晓”,再到“年底方是真正的底”,市场中不断有声音对市场、房价的底部作出研判,而任一声音的背后,无不涌动着一股股“抄底”的势力,时刻准备杀回楼市。

  近日,上海在“金九银十”到来前不失时机地出台“沪五条”,旨在加强商品住房项目的预售监管,但据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76.5%的网友对于此次“沪五条”出台表示不看好,他们认为出不等于执行,“沪五条”不痛不痒的条文,或对楼市不会有任何影响。认为政策出台对房价会起抑制作用的网友仅占一成(10.6%)。11.8%的网友竟然表示,成交量在新政策的出台下或继续回暖。

  一位长期从事新盘销售的房地产界人士直言,9月份楼市新增供应一定会出现一轮高峰。但在供应热潮汹涌而至的情况下,新规短期内迅速严厉落地存在客观难度,具体供应楼盘个数及供应规模实质上仍取决于政府的执行力度。

  “从当前情况看,如果没有新的紧缩性政策出台,市场将按自己的规则持续反弹,延续到明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成交量反弹在前,价格反弹在后。一旦大家对于市场反弹的预期达成共识,则投资投机性需求也将会大规模入市,届时,反弹的性质将由恢复性反弹转变为飙升性反弹。 ”杨红旭说。

  开发商:供应扎堆仍不足喜

  从去年年中一直延续至今年4月的房价、地价上涨,开发商的“不差钱”,一直被认为是主要的 “祸害”。然而,新“国十条”出台后的这一轮调整,开发商在这其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新政后楼盘每批次推出的面积普遍较低,3万平方米一次性上市楼盘所占新盘比重仅占15%。由于市场交易情绪低落,房企并不希望大量推盘而造成短期供求严重失衡局面,进而被迫降价。

  谁曾料想,正是这被迫的打折促销,使得压抑已久的购房需求得以爆发,各区域楼盘成交异常活跃,尝到甜头的开发商们似乎正在把降价的趋势愈演愈烈。根据汉宇地产数据显示,即将到来的九月份,全市至少有半数左右的楼盘将有实际优惠的措施。不过为了谨慎起见,也有不少楼盘在价格策略上犹豫不定。到目前为止,拟开盘的49个中仍然有24个楼盘价格处于待定状态。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8月市场成交回暖,开发商的心态在变化,楼盘涨价的可能性在增大。

  “从当前房企心态来看,为防止在价格定位上踩空,有必要先期零星供应来试探市场,以便合理制定营销策略。 ”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经理龚敏分析认为,从楼市硬性指标来看,自2007年开始,上海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呈现出下降趋势,年度数据均低于2000万平方米,尤其是2009年只有1550万平方米。2010年受世博影响,部分项目处于停工状态,这都影响后市供应总量及进程。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预计新开楼盘数量将突破80余个,其中公寓项目近60个,以浦东、松江、嘉定、宝山为主,占到6成。从具体项目来看,9月上市楼盘大多为老盘新推,而部分新盘的开盘时间及价格仍未确定,如备受关注的星河湾等。相比之下,今年8月一手新增楼盘个数为44个,去年8月份该数据为62个,可以看到,今年“金九银十”前的市场预热明显乏力。而相比去年9月份67个上市楼盘,今年9月份上市楼盘数量虽然略显优势,但真正能掀起多大热浪却难乐观断言。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上市公司纷纷出炉的半年报中,不少知名房企表示资金链问题加剧,近7成房企暗示会扛不住,房价似有下调压力。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由于投资与销售回笼之间的时间落差,年报数据反映情况与预测及市场行为本身就有差距。

  观点

  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经理龚敏——

  “新政以来,市场低迷数月,今年1-8月一手住宅 (剔除动迁、配套)成交面积为481万,仅为去年总成交量的25%,资金回笼放缓反映到数据报表上的整体利润下滑实属正常。但从整体市场看到的是,销售策略并未出现普遍调整,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弃量保价的做法,因此利润下滑的决定因素是企业自身而非市场。高调展示这一年报内容的意图不在于提醒营销部门该调整策略,而是作态以求政府减弱后续调控力度。 ”

  汉宇地产市场研究部——

  “基于政策面考虑,市场仍然存在不少变数。首先,政策调控的力度并没有松动,虽然没有新的政策出台,不过政府的调控决心似乎不容置疑,不排除有新的政策出台;其次,今年上半年大多数开发商的销售业绩普遍下滑,资金压力越来越大,9月的促销不可能大幅减弱;最后,还要看上海版的细则究竟怎么出,这将对市场预期产生重大影响。总的来说,9月的上海楼市必定是被开发商寄予厚望,并可能影响到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走向。 ”

  记者 杨冬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