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楼盘价格节节攀升 楼市恶涨再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财经中心

部分楼盘价格节节攀升 楼市恶涨再起?

2010年09月16日 11:35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回暖一词,成为近期在评论楼市时出镜率最高的两个字,可从记者看来,回暖的说法在概念上就存在疑问。多方位的统计资料以及数据显示,从年初的调控开始至今,房价并没有跌破调控前的水平,因此没有下跌就谈不上所谓回暖,市场只能看作是相对的停止观望期。相反,从目前新开盘再现排队哄抢、部分楼盘价格节节攀升、购房者心态逐渐失去理智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堪比此前楼市火爆期的恶涨正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何来回暖?

  当八月份的成交量上扬以及诸多“日光盘”出现之后,很多人纷纷表示楼市已经提前回暖了。但是纵观新政调控的半年,价格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下滑,开发商捂盘、囤地现象普遍,购房者与其说是退出市场,不如说处于浓郁的观望之中。另一方面;促使这轮市场调整的政策已基本消化,后续如何也不得而知,对此有业内人士表明,从今年四月以来楼市并不是从冷却走向回暖,而是楼市经历短暂的原地踏步,如今种种迹象表明,在结束盘整之后,即将面临的可能是再次的疯狂升温。

  论证1

  房价从未低于调控前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四月调控后上海房价经历连续几个月的僵持阶段,但是不久之后的7月,房价走势逐渐明朗,房价同比上涨6.8%,到了8月份,房屋价格更是出现全国范围的普涨。

  售楼现场也折射了这一现象,上海进入4月份以来,多个楼盘成交进入冰点,5月份以来各个开发商也进行过各种形式的促销,成交量立刻显现,但是其促销后的价格远远高于去年年底,有些甚至高于调控前。比如位于宝山的保利叶上海,新推的房源报价1.4-1.6万/平方米,赠送几十平米的房源,吸引不少购房者,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价格和今年年初的价格几乎持平。此外,绿洲康城、松江九亭的几个项目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促销,但是促销后的价格依然比去年底要高出不少,减少的只是原本预期的房价。不少开发商表示,此次的调控并没有造成开发商资金链的紧张,因此很多促销都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实质的下调。

  论证2

  开发商捂盘静观其变

  相比一些开发商的顺势小幅下调,更多的则是选择捂盘、拉长开发周期。从4月调控开始,沪上新盘的供应量就日益走低,不少项目的开盘日期更是从4月一直延迟,客户积累期长达数月,有些则是人为拉长开发周期,据统计,上海近九成的商品住房预售面积不达标。在土地市场上,全国范围的囤地调查如火如荼展开,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上海尚未有一块地涉嫌囤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开发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节开发周期。

  有业内人士表示,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和2009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2009年疯狂的楼市为其储备了大量的资金,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开发商面临资金紧缩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开发商更加不会轻易降价,相反很多开发商依然看好未来的楼市,这就为他们的捂盘、惜售提供了理论支持。

  面对紧缩政策的出台,一开始购房者的确表示出浓厚的观望,但是他们从未退出过市场。这一招被许多开发商看在眼中,比如嘉定南翔的金地格林,以1.7万并赠送车位的报价吸引了千余组客户,而后不断上调预期价格,其最终的开盘价格比此前的预计整整高出了3000元之多。对此有开发商表示,这种方式就是人为调集了购房者需求在短期内集中体现,目前购房者的这种心态许多开发商都了如指掌。

  论证3

  市场环境依然宽松

  四月出台的政策调控,最为严厉的就是对二、三套房的贷款制约,但是随着市场对新政的消化,现有的政策已经无法制约日益上扬的市场,很多专家指出要出台二次调控。

  目前各大银行对二套贷款实行首付五成、利率上浮1.1执行,对于第三套房贷予以停止。但是记者发现通过假离婚等曲线手段,依然可以帮助购房者获得贷款。对于一些看好楼市的投资者,银行贷款未必是唯一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而言,贷款紧缩对于抑制需求效果有限。因此早在7月就有专家指出,现有的政策已经被市场消化,对于开发商、购房者一致看好的市场预期,现有的贷款制度治标不治本,要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必须出台二次调控。但是业内人士指出,短期内很难有新一轮调控出现,但是房价上升的势头却已然十分明显。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