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异地购房“动真格”买家有点烦炒家忙收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广州异地购房“动真格”买家有点烦炒家忙收手

2010年10月03日 08:3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楼市新政严控异地购房贷款

  广州周边城市买房门槛提高

  广州工作,他城生活,一直是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少人买房置业的理想蓝本,更是不少广佛候鸟的真实生活写照。然而,面对轰轰烈烈的楼市新政,这样的生活模式今后或将受到限制。

  前昨两日,记者在佛山、东莞、中山等广州周边城市踩盘发现,由于楼市新政重申了异地购房贷款限制,不少银行均对“异地购房者需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要求开始动真格。

  新政实施:相隔仅三日贷款未获批

  10月1日上午,位于佛山市禅城区湖景路的某楼盘销售大厅内人声鼎沸,前来购房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户口便落在了广州,但随后被公司派到佛山工作,于是便想把第一套房买在佛山。然而,当陈先生缴纳定金的时候,售楼小姐却告诉他,由于陈先生是广州户口,必须提供在佛山的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才能够办理贷款。“我们单位在佛山只是一个办事处,并不是独立法人,工资一直都是广州发,社保也在广州缴纳。”售楼小姐随后又帮他打电话咨询了广发银行、建行、工行等银行的个贷人员,但得到的回复均为:“无法办理贷款”。无奈之下,陈先生只得放弃购房计划。

  而与陈先生相比,在广州某国企工作的小伙小徐就幸运得多。他9月27日刚刚在南海桂城广佛地铁沿线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小三房”,贷款已成功获得审批。

  昨日记者再次赶赴小徐置业的那个楼盘时,销售人员的口风已经明显收紧。“广州户口能否办理商业贷款?”面对记者这样的询问,销售人员的回复也相当坚决:“除非有在佛山的纳税证明或社保缴费记录,否则不能办理。”

  市场调查:近期异地投资客明显减少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4月17日的“新国十条”中,对于异地购房者的贷款申请条件已有明确规定,只不过是过去银行在执行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现在不得不严格执行。

  “之前,在我们银行,广佛甚至广佛肇都视为同城,但是现在,只有五区才算同城。”佛山某商业银行的个贷人员向记者透露,10月1日起,银行方面开始“动真格”,对不能提供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的广州购房者,已经停止受理其贷款审批,而在10月1日前提出贷款申请的广州客户,则已于9月30日晚连夜加班搞定审批。

  楼市新政的出台,对投资二线城市楼市的异地投资者们产生了一定影响。珠海一楼盘10月1日当天认筹数量近400个,该楼盘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估计,外地客户仅占约一成左右,其中当日有几十名深圳人认筹。

  河源市区一位房地产中介负责人刘先生介绍,十一黄金周以来,河源市房地产交易市场已难觅珠三角购房者的身影。东莞瑞峰置业市场研究部相关人士也分析称,此次第三套房贷暂停发放,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者社保缴纳证明的将被拒绝发放贷款,对跨区域投机行为无疑是个严厉打击。

  思考

  异地购房严控对珠三角一体化影响有限

  异地购房贷款严控是否会对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形成一定阻隔呢?

  对此,中山世联地产代理高级项目经理张燕认为,除了房价之外,购房者买房更多考虑的还是生活的方便程度,首选还是工作地附近的物业。比如,虽然中山的房价在珠三角处于价格洼地,但是真正会考虑在中山购房居住而在广深两地工作的人士不会太多,而举家迁徙的情况相对可能更少。

  而多位地产专业人士认为,现阶段相比珠三角一体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内部异地置业的趋势要更大。尤其是广佛都市圈内,目前已有不少广州人在佛山的南海、黄岐以及金沙洲等地居住。异地购房限制一旦“动真格”,对于这部分广佛“候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定影响。

  “可能是目前的时间点比较敏感,银行刻意收紧了异地购房贷款。但在广佛同城的大背景下,政策起码对广佛异地置业者会重新开一个口子。”有佛山房地产业内人士依然乐观。

  而在采访中,也有银行个贷人员向记者私下透露,银行预期过完黄金周之后,还有可能有新的政策出台,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最好选择观望。(记者陈治家、齐华伟、曾焕阳、徐靖、黄国金、于敢勇、蒋幸端 )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