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斌:保障房建设应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马庆斌:保障房建设应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

2010年10月11日 11: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11日电 今日,国研中心的副研究员马庆斌在参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活动时建议,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结合起来。

  马庆斌称,保障性住房应该有阶段性。通过梳理一些西方的保障性住房,发现他们的政策有很强的阶段性特点。一般保障性住房有三个阶段。一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总量供需矛盾,比如中国目前来讲很明显这一点,城镇化快速发展,每年一两千万人口进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矛盾主要体现在总量的供需上面。当大家的总量问题逐步缓解以后。

    下一个矛盾就会转变为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结构性矛盾阶段,户型大小的问题,不仅要吃饱,要吃得更好,更高的阶段是吃饭不是为了吃了,还要为了好看。三是公平和效率的阶段。像美国,历史上没有遇到太多的,一、二阶段很少,他们的缺点是市场上程度太高了。二战以后,特别是二战到六十年代,日本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它的保障性住房曾经高达40%、50%。到目前为止,日本的保障性住房比例是在44%左右。应该说,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保障性住房的比重,以及不同的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通过前面的例子可以知道,随着矛盾的转化,你会发现政府补贴方式也不一样,首先从实物建房到补贴,所谓私人的企业建廉价房,再到后来直接补贴老百姓或者中低收入者,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财政方式和补贴方式,中国应该尽快制定中长期的保障性住房的战略规划,而不是简单地说今年市场有问题了,我就建保障性住房。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十年二十年,相对来讲应该体现在总量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上。

  马庆斌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从中低收入者逐渐专项低收入者,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小。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密切关系的。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从宏观方面来讲,研究和探索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道路。前几天,郑主任交给我一个任务,专门探讨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德国的房地产稳定,不是简单地建一个法律制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德国走了一条比较特殊的城镇化的道路。你会发现,在1910年德国已经完成了城镇化,有65%的人住在小城镇和乡村,到目前也是60%以上的人住在小城镇中,而不是大城市。中国大城市的房价飞涨,很大的问题也是中国需要反思一下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目前农民工流动方向来讲,应该说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流到县级以上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这说明一个问题,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农民工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家乡?就是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还有待于改善。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