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限购令”或柔中带刚 恐慌性签约已现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广州“限购令”或柔中带刚 恐慌性签约已现

2010年10月15日 10:0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严版”当数深圳南京 “宽松版”还看上海杭州

  “温柔版”的支持理据

  √广州楼市基本保持健康,“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庞大的市政建设投入,需要稳健的财政收入支撑;

  √今年的土地出让目标远未达到,拍地遇冷将影响深远;

  √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所释放的巨量供应需市场承接

  限

  广州楼市的供需结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专家认为,即使出台“限购令”,也会以温和为主。

  继北京4月实施“限购令”后,随着“新国五条”的发布,厦门、深圳、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调控细则也已相继出台,其中,“限购令”更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此前业界曾猜测,广州“落地版”调控细则存在三种可能性:一是“限购”;二是“暂不限购”;三是“限外不限购”。不过,日前记者已掌握比较确切的消息,广州的调控细则中确实包含“限购”政策,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广州调控楼市的具体措施已上报市政府,何时批准,何时就会出台。”广州实施楼市调控的“落地版”,究竟会是参考较为温柔的“上海版”政策,还是更为严厉的“深圳版”或“南京版”,成为市场最关注的焦点。

  考虑因素一:楼价水平

  “限购令”确实令投资者感到忧虑,但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限购令”就像要求第三套房停贷一样,把实施的地区定位为“房价上涨过快地区”,概念显得过于含糊,相信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把自己纳入“房价上涨过快”的典型,谁出台严厉的楼市细则,谁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属于“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因此,出台的大多也是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的“跟风”实施举措。

  按这样的推断,业界人士预测广州即使出台“限购令”,也将是参照“上海版”的成分居多,毕竟,在全国范围内,广州的确不算是楼价上涨最快的城市。合富辉煌首席市场分析师黎文江认为,广州房地产市场一向是比较健康稳健的,供需结构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因此即使出台“限购令”,也将会是比较温和的。

  考虑因素二:亚运城销售

  若出台“限购令”,以供货大户亚运城为首的广州楼市销售将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然而,亚运城毕竟是政府当初以255亿元打包卖出的大项目,可谓为亚运会的建设贡献良多,政府也会充分考虑到亚运城项目的销售前景。

  考虑因素三:土地出让

  广州“限购令”的制订还需要考虑对土地市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广州的推地计划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上半年土地成交面积仅15.9万平方米,与全年供地计划2000万平方米比,仅完成了8%。因此,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广州有可能迎来土地供应的高峰期。若执行严厉的深圳版“限购令”,无疑会令土地市场急剧降温,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受到影响。

  考虑因素四:城中村改造

  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目前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已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其释放的大量供应也需要市场的承接。从这个角度看,广州更有可能推行上海版“限购令”。

  专家:限购只是短期政策

  广州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彭澎认为:相信限购政策不太可能长期执行。尤其是世界经济因货币战、贸易战的爆发再次探底,中国若为了启动内需来替代出口可能出现的下滑,“限购令”之类的政策很可能放弃。

  广州中原项目部总经理黄韬也表达了相近的看法,认为“限购令”只是一个短期政策,一两年就会结束,像厦门的“限购令”就只是执行到今年年底。他认为经过前三个月的高速销售,开发商手上的货量也消化得差不多了,未来三个月,即使不出台“限购令”,广州楼市的成交也会呈下跌的态势。

  “限购”一日未出

  恐慌性签约已现

  近期,销售火爆的亚运城不断“加速”网签,显然是担心因政策变化导致买家退定。其实,近期“密集”签合同的楼盘远不止亚运城一家,趁着“限购令”还没落地,赚到的钱赶紧“入袋为安”。已下定金的购房者也急着网签。市民徐女士表示:“我买的这套房子已是第三套,一旦限购,若开发商不肯退定金那就亏了,所以赶紧来签合同。”

  “限购令”虽然从供需入手缓解高房价的症结,但却忽略了投机表象背后的动因,即未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房产增值空间。换言之,只要房地产市场仍被投资者看涨,在民间游资与境外热钱涌入的现实环境下,投机性需求必然能找到突破政策的空间,坊间各种规避政策管制的“技巧”已接踵而至,包括假离婚、办假社保证、找亲戚联名等所谓“妙招”已浮出水面。(王荔珏)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