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方能乐业 住房见证城市前进的步伐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安居方能乐业 住房见证城市前进的步伐

2010年10月18日 10:43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安居方能乐业,乐业带来繁荣。居所是人们赖以生存、藉以成长的栖息地,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等宏观指标方面,还能从住房形式的递进和人居条件的改善中现出端倪。住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见证着人们生活境际的变迁——

  -从“无”其屋到“住”其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分配制度,城镇居民住房产权基本为公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土地及房屋都基本实行无偿由国家划拨使用的原则。

  那时的江西,几乎没有房地产业,城镇住房制度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福利性实物分配制度。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而住房又处于“统建、统配、低房租、高补贴”的状态,住宅的建设始终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福利分房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导致老百姓的住房状况日趋紧张。回溯历史,大平房与筒子楼内,人们三代同堂乃至四世同堂司空见惯,“拥挤不堪、狭促不安”几乎是每一户家庭最真实的居住体验,年轻人结婚几年没房子挤住父母家中,成年的兄弟姐妹还得分睡上下铺……室外,一个卫生间只能几家人甚至十几家人共用;厨房则是公共的,一到开饭时间,锅碗瓢盆交响、油烟呛辣齐飞,成为那个年代“一道独特的居家风景”。人们要得到住房,唯一的来源是等候单位分配,排队打分等分房因此成为许多中年人最为急盼的人生情结,哪怕住房简陋灰暗,哪怕地面仅仅是土砖水泥、墙面仅仅是纸糊灰抹,只要能安顿下一家老小,获得一个“安住之所”,那就是莫大的幸福。

  -从“住”其屋到“有”其屋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取消福利分房,按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将现行公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货币工资分配制度,住宅开始进入到商品流通领域。此时,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也逐步开始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90年全省的商品房建设投资仅有2.88亿元,1993年开发资一举突破达到了13.7亿元;截止到2008年,江西全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已经高达547.66亿元……

  18年间,我省累计竣工的商品房面积达到1.3亿平方米,投资额则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着,“十五”期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53.4%。这一时期,住宅品质也有了很大进步——带有阳台的楼房开始兴起,住房的独立性有明显增强。

  -从“有”其屋到“优”其屋

  随着城市环境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自己完全产权的住房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2008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24平方米,是1995年的1.1倍,城乡居民住房已超过人均1间的小康标准,全省住房自有化率达到78.16%;人口稠密的省会城市南昌人均住房面积也达到了27.6平方米,住房紧张局面得到根本性缓解。

  居住改变生活。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居室的简单要求,全新的居住理念,小区配套、物业管理、户型设计、景观设计等优化和完善,让我们开始把安家居住与享受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住宅户型的设计上,建筑的采光、通风条件大大改善,原来简陋单一的住房格局变得多姿多彩,住宅的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二、三百平方米不等,户型的种类和变化丰富,明厅双卫、干湿分离,复式、错层、跃层、精装修小公寓等多种户型和多样内部分割方式,承载着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愿望。住宅室内的设计也日益人性化:观景阳台和工作阳台各司其职;客厅的落地推拉门可将小区园林绿化水景尽收眼底;双层中空玻璃窗和外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应用,使房屋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得到充分保证;电视电话、上网光缆、自动监控、家庭通讯系统等先进电子技术的运用,让住宅迅速实现了现代化、电子化和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从小区的整体环境来看,公共配套越来越齐全,会所、幼儿园、健身场所、商业网点几乎每个小区皆备;新建的住宅不断呈现多样化、集约化、园林化、人性化特色,环保节能的绿色生态住宅也不断涌现,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健康、美观、便利。同时,住宅小区也悄然成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重要体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纵观60年来我省城镇居民的住房史,从大平房到筒子楼,从单元楼到多层住宅小区,直到今天的小高层、高层、公寓、别墅,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实实在在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更优生存空间的美好愿景正在实现。住房的这些变化,体现出社会前进的有力步伐,也折射出江西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本文作者为南昌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龚亚立)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