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层层加码 南宁会否出台商品房"限购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楼市调控层层加码 南宁会否出台商品房"限购令"

2010年10月18日 12:29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关注房产楼市的市民都知道,近来国家有关房产的新政层层加码,楼市调控正在升级,而南宁房价却居高不下。那么,南宁会不会引来诸如外地一些城市的“限购令”?南宁楼市将何去何从?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怪象:城市小房价高

  南宁,习惯地被业内称作二三线城市。之所以说它是二三线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它目前城区面积只有1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只有140万,也不仅仅因为它知名度不够大,主要是因为它的经济总量小。

  200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就是GDP)前100个城市中,南宁以1492.3亿排名第69位,处中下水平。比同样的西部省会城市昆明少了近400亿,不到长沙的一半,是成都的三分之一,重庆的四分之一还不到。

  但令人费解的是,南宁的房价水平却相对靠前。“中国宜居城市研究室”第五次发布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情况,《2010年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9月底在杭州揭晓。其中,前100个城市排名中,南宁以均价6137元/平方米位于34位,在全国排名靠前,把昆明(6006元/平方米)、长沙(5339元/平方米)、重庆(5720元/平方米)等城市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更令人费解的是,南宁房价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包括4月底出台的号称“史上最严”调控新政——比“国十条”还要严的“国五条”在内,都没有拉住南宁房价上涨的缰绳。

  在外地的很多城市,“十一”前出台楼市新政后的10月份的第二周,楼市就出现降温迹象,18个重点城市商品房周销量平均环比下滑24%,部分城市如济南、昆明等地环比降幅在60%以上。

  新政当前,南宁楼市似乎并没有受影响,畸高的房价也没有回调的迹象。从7月开始,也就是“国十条”仅仅出台两个月后,南宁楼市就“迫不及待”地迎来暖阳。就在“国五条”出台后的国庆黄金周里,依然延续金九的强势 ,南宁楼市销量不减反增,同比超过去年。

  楼市调控手段一拨比一拨严厉,南宁却一片暖阳。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不是“这太不给国家面子了?”

  政策:南宁已执行新政

  说南宁不听国家的话?错!此次调控,广西反应之快,前所未有。“9.29”新政出台的第二天,广西就出了本地版的“楼市新政”。10月13日、14日,记者走访了南宁各大银行,发现银行房贷已经全面收紧,南宁契税个税已执行新规。

  调查显示,建行、中行、工行等南宁多家银行中,除光大银行表示在等总行通知外,其他8家银行已经全部执行三套房停贷的规定。中行、农行、工行等多家银行一致表示,首套房首付比例已调为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已严格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于外地人来买房来贷款的,绝大部分银行已开始执行新政:不能提供相关证明不发放贷款。

  10月14日,南宁市地税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南宁已按国家新政要求征收契税和个人所得税。按照以前的规定,购买144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宅按照1%的税率征收契税。但新政规定,今年10月1日起,只有符合“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条件才能享受契税税率优惠,否则税率一律为3%。个人所得税方面,以往对出售自有住房后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其出售住房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根据重新所购住房的价值全部或部分予以减免。新政对此优惠政策予以了取消,即一年内“卖旧买新”的,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

  事实上,从新政的执行力度来看,这一次,南宁是比较彻底的。

  幕后:谁撑起南宁的房价

  尽管如此,上一周,南宁商品房签约量又创新高。据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政务信息网数据显示,国庆后,南宁商品房签约量大增,环比上涨超过40%。其中,2010年10月14日商品房签约374套,签约面积33951.09平方米,成为最近几个月来签约量最大的一天。

  可以说,此次对新政的反应,南宁是最快的也是执行力度最大的,但为什么楼市却能如此逆势升温呢?

  有人说,源于南宁的总部经济。广西宝资通联航执行总裁王洪超说,虽然南宁经济总量不大,但是因为南宁是广西的总部,其汇聚的是全广西乃至全国有钱想买房的人流。“试想一下,如果全广西的有钱人都来南宁买房了,南宁的房价能低得下来吗?”

  王洪超说,他代理的多个楼盘中,外省购房人总体超过40%,就算新政出台,依然有不少外地人用本地亲属的名字购房,不让贷款没关系,就一次性付款。

  也有人说,这源于南宁的城市活力。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共同发布了《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该报告对全球500个城市进行了竞争力排名。其中,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上升最快的排名中,南宁位居前10名。

  广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小勇认为,归功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吸引了大批高层次的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官员、商会代表和企业家到南宁参会,提高了南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使南宁迅速走向了国家对外贸易和开放的时代前沿。

  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发展机遇,南宁加快了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步伐。”

  走向:新政层层加码 调控正在升级

  可以说,今年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事实上,调控正在升级,新政层层加码。

  由于很多城市开发商的表现“不乖”,不懂得审时度势,顾全大局,调控手段已经从金融、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转向了行政手段。要“严格施行问责制”。

  10月11日,住建部、国土部、监察部联合发文,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还有更严重的是“限购令”。热议已久的房产税“靴子”仍未落下,但“限购令”却成为当前购房者不得不面对的关键词。国庆期间,深圳、上海先后出台房地产调控细则,均包括“限购令”。除一线城市外,厦门、宁波、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限购令”。“新五条”后,限购政策正向全国范围推行。

  纵观各地方出台的实施细则,在延续了4月份“国十条”的调控精神,落实“新五条”措施的同时,不少城市的细则堪称“升级版”或“加强版”,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限购令”的加强,这一非常规的行政“药方”正成为各地的“常规用药”。

  “限购令”效果立竿见影。这些执行限购的城市,商品房成交量直线下降。业内人士分析,成交量下滑或许将成为引燃楼市拐点的导火索。

  “时至今日,多个地方尚未出台地方调控细则。”上海易居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卫卫称,国家政策严厉要求下,接下来必将有更多省市密集出台楼市细则。细则除了国家政策规定的信贷等政策外,很多城市将会推出“限购令”。

  即便如此,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依然直言:“一些地区认为现阶段本地房价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基本适应,房价上涨并不快,出于担心调控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对于落实中央调控要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还在等待、观望。”

  南宁,是这样的吗?

  分析:“限购令”可能性有多大

  “看来,房价不降一点,可能是通不过的。”广西宝资通联航执行总裁王洪超说,在经济手段调控“失灵”以后祭出的行政干预手段,一定能在短期内起效,南宁楼市这次也不会例外。

  但他认为,南宁“限购”不太可能。原因有二:

  首先,类似于“限购”、“房产税”这样的“猛药”,只会加给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南宁显然没进入被重点关注的名单里面;其次,南宁市政府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和其他城市有工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其他支柱产业相比,南宁只有这样一个支柱产业,没有了土地、房子对GDP的贡献,南宁“站不起来”。

  保利地产广西分公司总经理吴光明也认为,南宁不会出“限购令”,他认为,南宁是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房价并没有高到要动用这种“狠招”的时候;另外,楼市“限购令”是短期政策,对长远的发展,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你今天不让我买房,那我就明天买呗,反正总是要放开的。”

  吴光明认为,多数人认为限购必定是稀缺的好东西,不管用不用得上,先买再说。容易让人产生住房稀缺的焦虑感,不排除一些准买家会采取假离婚、出具假证明等形式加入购房行列。如此一来,市场会更乱。

  王洪超说,限购令就好像给一个发高烧的病人泼了一盆冰水,可以立即起到降温的效果,但最终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完全属于乱投药。中国房地产利益博弈非常复杂,房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对于房价调控一定要有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把真正的希望寄在“限购令”这些举措上,而应该连续出拳,并且用不同的组合拳。

  王洪超也认为,那么多手段都失效了,就说明中国类似南宁这样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被“扭曲”了,而行政干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暂时政策,只会加速它的扭曲。“这就像对一个酗酒的人,暂时用绳子捆起来以阻止它继续酗酒一样,一旦松绑他会喝的更多。”

  他认为,无论怎么调控,在南宁,两类人是不太会受影响的,一类是需要房子也买得起房子的刚性需求者,一类就是通胀下流动性资金的避风港—高端优质物业。

  吴光明认为,归根结底,国家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房地产自然会回归到理性的层面,第一是多建保障性住房,让买不起房子的人能住得起房子;第二就是给人们的资金多多开辟一些保值增值的安放渠道。(记者 李淑芹)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