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加息利器 楼市面临重压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央行出加息利器 楼市面临重压

2010年10月20日 09:37 来源:潇湘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晚上,在时隔34个月后,中国人民银行首度祭出“加息”利器,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此时距离周小川“中国不会加息”的说话刚好9天。

  没有任何前兆。这一天的股市,上涨是主流,收盘上涨1.59%;同一天的长沙楼市,还没有从“调控从严,购房成疯”的市场乱象中冷静。

  “楼市调控正在从平常手段进入非常手段,货币工具是最严厉的调控工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不同于以往对于加息“微影响”的乐观态度,这一次的房地产市场,开始悲观。与此同时,加息对“房奴”和股民,又将带来多大的影响?

  通胀压力下的加息

  得知加息消息的那一刻,长沙开发商罗延平(化名)的表情凝重。这是一次完全出乎意料的举动。“以往加息,股市都会有蛛丝马迹,这一次,完全什么信息都没有。”在他的判断中,这是一次“战略举动”。

  10月,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紧迫期,“汇率战争”的阴影笼罩中,楼市成为首当其冲的对弈局。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曾表示,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中国央行无法加息,只能用存款准备金率对抗。

  在10月11日央行上调国有商业银行及招商、民生两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之后,几乎所有人都预计“不再加息”——按照目前的外部环境,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而日本处于零利率阶段。

  但央行仍然出手加息。昨天晚上,央行宣布自第二天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这可以视作中国政府提前出手。”国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师时伟翔说。

  万业优加城项目营销经理钱蔚表示,从提高准备金率到此次加息,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境外资本流入明显加快,推高资产泡沫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央行为防止通胀出现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以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楼市调控的效果未明。在通胀与人民币升值的双重预期中,楼市多空的博弈正在加剧——即使是被视为“计划手段”的限购令拼出,也未真正改变楼市汹涌的欲望。

  开发商对楼市前景均表示忧虑

  “加息必然导致购房者的购房成本上升,对现有购房人和即将购房者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加息说明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在加大,所以房价上涨的压力也在加大,需要更加严厉的调控。”上海资深地产分析师薛建雄说。

  而这也成为发展商们不同于过去屡次加息态度的根本原因。一个细节是,在上两轮加息周期中,“加息不会对楼市产生较大影响”的论调占据主流。而这一次,采访的几乎所有开发商均不同程度表示了对楼市前景的忧虑。

  湖南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强说,这次加息将对仍在误判市场的地方政府、开发商和投资者以更加明朗的方向,“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非常大,连最难决定的加息都出来了,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配套措施。”

  很显然,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加息是此轮房地产调控手段的再次累积。在限购令、三套房停贷等诸多政策之外,政府调控开始使用最具效果的货币工具。“这比其他手段都更加有效,对于国家经济是好事,对于市场从恐慌回到理性也是好事。”安强说。

  多重叠加的政策效果显然意在对目前疯狂的楼市产生明显效果。事实上,通胀与汇率波动的双重影响正在抵消政策对于楼市的干预力。“只要通胀和美元贬值两个因素不消除(或者说是人民币升值),这轮楼市的加温不论政府如何调控都难于停止。”薛建雄说。

  动摇购房者心理预期

  而更多的声音则认为,加息有可能动摇购房者心理预期。

  盛世华章营销负责人杨延斌说,加息将继续提高目前购房者的门槛,动摇购房者的心理预期,为楼市降温。

  “加息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个压力,同时也说明政府调控房价的目标非常明确。”叶檀说。

  坦率而言,仅就一次加息而言,它对眼下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价格影响是十分有限的。按照首次购房,贷款金额50万,贷款年限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此次加息后每月还款金额仅增加数十元,因此对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来说影响不大。

  “加息0.25个百分点不足以解决目前的资产价格泡沫,未来是否会累进加息,还会有否连续加息的动作,才是对楼市有最直接和最深重的影响。”钱蔚说。

  一个忧虑是,加息背后隐含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极有可能使得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如何在通胀和热钱的双重挤压下,顺利实现楼市的理性回归,对于政策决策者依然是个考验。接下来的悬念是,中国是否将再度进入加息周期?(记者 文洁)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