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北京:第三方测室温一次收费600元

2010年11月15日 07:5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日零时起,本市正式供暖,超过4.5亿平方米居民供热面积家家室温需达18℃。市、区两级政府供热部门、供热企业今天将入户巡检、抽测,因供热单位原因导致居民室温不达标,供热单位需退供暖费。

  98%供暖面积上周末已暖

  截至13日晚,全市锅炉点火率已达99%,98%的供热面积已暖,延庆、平谷、顺义、房山等区县的居民甚至从11月7日试供暖开始,就家家有暖气。

  目前,全市供热情况稳定,未发现集中供不上热的情况,局部出现的供热事故以及部分居民家中热度不够的情况,相关部门和供热单位正抓紧抢修和调节。

  据市供热办透露,由于居民欠费等供暖纠纷,全市仍有两家供热单位昨日尚未启动试供暖,服务的供暖面积在城区。市供热办已介入协调,努力促使其今起供热,确保居民不挨冻。

  老旧小区也要达到18℃

  今年本市提出了在正常天气下,居民室温应达到18℃的新标准。

  根据新版供热合同的约定,室外日平均气温在-9℃以上时,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的居民建筑用户室温应达到18℃。

  未经建筑围护结构改造或供热系统改造的老旧小区,当室外日平均气温在-7℃以上时,卧室、起居室温度不低于18℃,当室外日平均气温-7℃以下、-9℃以上时,卧室、起居室温度不低于16℃。

  市供热办表示,标准室温指的是卧室和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的温度并未统一规定。

  17条区县供暖热线昨开通

  市各区县供暖服务热线昨起24小时开通,接受市民的投诉、报修和咨询。由于本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崇文和原东城用户供暖热线合并为一条,原宣武和原西城用户各用一条热线,因此本采暖季,区县供暖服务热线共有17条。

  试供暖期间,全市共接供热咨询电话达9029个,其中约63.6%是咨询锅炉点火问题。本采暖季,全市所有供热单位均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接到用户报修1小时内回复,室温不达标,6小时内必须入户测温、调节和检修。

  供暖期间,市供热办将与气象部门严密监测气温,如遇极端低温或恶劣天气,将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供暖安全稳定。

  5家室温检测机构确定

  如经检修,居民室温超过24小时仍未达标,供热单位需按比例退还供暖费。本采暖季,本市首次引入第三方室温检测机构。昨天,经市质量监督部门认定的首批5家第三方室温检测机构今冬将承担起室温是否达标的“判决”。

  市供热办表示,造成居民室温不达标的原因包括室外温度过冷;居民拆除、移动、封装、改变散热器;供暖单位供暖能力不足等。发现居民室温不达标,供热单位应及时解决,只有双方纠纷无法解决时,才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判定。

  本市将对基本检测费用统一定价、合理收费。据透露,经过对税费、检测人员工时费、检测设备折旧费、管理费等成本进行测算后,基本检测费每次将在600元左右。城区居民尽量选择距离自家较近的机构测温,这样将只收取基本检测费,但如果是远郊区县的用户,测温费用则还需参考打车费加收交通费。此外,如别墅或超大户型测温,基本检测费将由双方约定。为方便居民,本市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认定工作,今后每区县都有望拥有经认定的第三方室温检测机构。

  热计量昨日抄表

  昨天,负责小屯西路附近小区供暖的金房暖通公司的工作人员,手拿“手抄表”走进安装热计量收费装置的居民楼,在楼道里一转,同一层用户的热用量就通过无线传输装置显示在手抄表上。随后,工作人员又打开总表,记录下整栋楼的数据。“用每户的热量除以整栋楼的总热量,然后按照这个比例分摊用热量。”工作人员解释。该小区去年曾试点过热计量收费,按标准室温18℃计算,一采暖季,热计量收费比按面积收费每平方米能节省几元钱。

  本采暖季将实行热计量收费的约12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昨天均进行了首次抄表,确定计量基准,采暖季结束时,供热单位将依据最后抄表数据,确定居民用热量。采暖季中,各供热单位还需每周至少抄表一次,在确定热计量装置正常运行的同时,定期告知用户用热量和热费情况,提醒用热较高的用户注意节能。

  今年热计量收费试行期间,居民热费将就低不就高,不会高于往年按面积收费的水平。(记者 刘昊)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