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中国住房“限外令” 海外华人反应不一

2010年11月25日 11: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近日公布了外籍人士在境内购房的新规定:每人只能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海外华人中,不少人已经加入所在国国籍。有媒体称,外籍华人可能是受“限外令”影响最大的群体。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根据所在国家和从事职业的不同,华人对此反应不一。

  -“限外令”升级

  外籍人士只能买一套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15日在网站上发表联合声明,称境外个人(不含港澳台居民和华侨)在境内只能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境外机构只能在注册城市购买办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这被解读为,中国要进一步遏制房地产过热。

  其实在2006年7月,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就曾联合发布规定,表示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超过一年的境外个人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但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华侨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内限购一定面积的自住商品房。

  媒体认为,不久前出台的新规定是2006年“限外令”的加强版。首先,根据新规定,境外个人在办理购房手续时,需要出具其名下在境内没有其它住房的书面承诺。这意味着,此前已经在境内购置房产的外籍人士不能再购买自住用房。

  海外华人中,有些人没有更换国籍,只是持永久居留证(俗称“绿卡”),被称为华侨;另一部分则改换国籍,成为外籍人士。《欧洲时报》称,海外华人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与中国联系密切,此政策出台,他们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

  -“海归”并非“巴菲特”

  “限外令”能否遏制高房价?

  孟女士是一名典型的美国“海归”。从事IT行业的她,在留学、工作多年后,加入了美国国籍,几年前和丈夫回国创业。在她看来,中国房价“高得离谱”,但她质疑,“限外令”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限外令的目的是堵住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可北京、上海几个大城市的房价都堪比纽约了,有多少人会选择这个时机来中国炒房呢?”孟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前两天还有美国朋友给她打电话,说经济不景气,房价一路下跌。“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中国房价这么高,应该趁现在回美国抄底炒房。”

  孟女士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衰退,而中国仍然十分有活力,她身边不少朋友都选择回国发展,买房子几乎都是为了自住,极少有人是为了“炒”。 “海归不是个个都是巴菲特,外国人也不是每个都有钱。中国的房价和收入相比,实在太高了,我们也希望政府能调控一下,可外国人在中国买房人群中占的比例毕竟少,限外令能解决多少问题呢?”

  孟女士还有一个担心:这道“限外令”能否被严格遵守。孟女士说,她回国不久后在上海贷款购置了一套房产,当时房产管理部门对于各项资料审核很严格,需要出具工资证明、购买保险等。但她的一个朋友在一座二线城市,跟“买白菜一样简单”地买了三套房。

  -有多处购房需求

  华商渴望政策更灵活

  “我支持打击炒房,但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一些呢?” 法国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会长邱爱华在法国经商多年,她说很多外籍华人在海外生意做到一定规模时,都希望回国发展,可能需要在多个城市购买自住用房,这时“限购一套”的规定就显得过于严格。

  法国有很多浙江商人,大多从事贸易批发零售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市场需求下降,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中国。邱爱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很多人在打理法国生意的同时,也在中国投资开公司,而且不止在一个城市。

  邱爱华认为,加入外国国籍并非不爱国,有时只是为了工作方便。比如早些年在法国,一些行业是特许经营,只有法国人才有权经营,所以不少人加入法国国籍。“很多人都想落叶归根,回到中国养老,可能在好几个地方都有亲戚朋友,如果只能买一套的话,满足不了需求。”

  加拿大爱尔企业集团总裁庞燕建议,应该区别对待,用“阶梯型”税收手段加以限制。比如规定外籍人士限购一套,在购买第二套时比国内居民的税收可以高出一些。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华侨华人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居留问题,也抑制了一些炒房资金扰乱房产市场。

  在澳大利亚悉尼从事房地产业的蒋先生,注意到中国最新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他告诉记者,大多数在澳华人对这类消息并不是很关注,“限外令”对他们影响也不大。(刘一)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