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土地供应“井喷”调控之手未放松

2010年12月08日 09:5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风向标”的北京,11月份的土地交易可以说“火爆”。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北京11月份供应土地共有31宗,住宅用地较多,占11个月总供应土地的26.5%。11月份住宅类地块的楼面价为每平方米6347元,比土地成交最火爆的3月份每平方米15093元大幅下降。相对于10月份北京住宅土地“零成交”,11月份的土地市场明显供需两旺。按照计划,12月份北京土地供应的“火爆”势头还将继续保持。

  其他一些城市土地成交量的上升也显示出我国土地市场趋于活跃。12月3日,中国指数研究院一份最新报告显示,11月份全国土地市场迅速回暖,前11个月全国住宅用地成交量同比大涨40%。一些机构预计年末将掀起本年度最后一轮供地高潮。

  在土地成交量“火爆”的同时,土地市场成交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政策性住房用地成交量的明显增长,再次显示政府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决心。

  土地市场交易的上升,表明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房地产市场前景依旧看好。面对供应增加的地块,房地产开发商拿地也“毫不手软”。由此也反映出,房地产宏观调控虽然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带来压力,但是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讲,所受影响较小。从近期土地市场“大型房企”身影频现,可以看出这一点。

  对于房市“晴雨表”北京地价的下降,业内人士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房价的必然下降。继今年4月份以来,北京土地楼面价不断下滑,临近年末土地楼面价已近缩水一半,但是同期北京的房价却依然微涨。

  土地楼面价的缩水除了与房市调控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土地交易方式的改变。面对频频爆出的“高价地块”,由此带动周边地区房价“水涨船高”,“价高者得”的土地交易方式不断受到质疑。今年北京市调整了土地政策,以往“举牌喊价”的挂牌交易方式在住宅土地市场越来越少见,采用综合评标的招标方式则成为主流,这一方式需要综合考虑开发商的企业资质、开发方案等。

  在年末土地市场再度活跃的同时,我国对土地市场上存在的投机行为——“囤地”的打击力度并未放松。

  为了从资金源头上遏制囤地、炒地以及违规进行土地抵押贷款的评估,日前国土部和银监会决定在北京、天津等全国105个重点城市先行推广应用银行国土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原本用于两部门内部的囤地、炒地情况沟通。专家表示,共享机制的推进,不仅有利于囤地、炒地信息的交流,还便于银行对贷款进行监管。

  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日前发布公告称,为加大土地供应,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于尚不具备入市条件及申请退市的37个地块,取消其直接入市资格。在这37个公布的地块中不乏此前备受关注的热门地块。而从明年1月1日起,北京将不再受理国有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而是所有土地都先由政府收储后,再入市交易。业内人士分析,由政府直接收储后供应,将加快土地供应的速度,也有利于减少一级开发过程中的土地闲置。

  在加大打击“囤地”行为的同时,税收杠杆的运用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

  一些城市上调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使得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下不断紧张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雪上加霜”。日前,北京下发通知,明确表示提高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由以往的1%上调至大部分房地产项目按照2%来征收,时间起点为今年的10月1日。

  业内人士表示,土地增值税应该是开发商在拿地之后、卖项目之前就要上缴。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翻倍,意味着开发商必须要预先支付更多的资金。面对日益严格的融资环境,这一举措的实施无疑考验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实力。(庞东梅)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