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保障房到底是保百姓还是保名人?

2010年12月08日 16:02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浙江杭州宣布未来三年建设150万平方米“人才专项用房”,纳入保障房体系。今年开工的50万平方米人才房占用了一半的经适房指标。根据政策,人才专项房可以市场一半的价格购买,被指是高收入者的福利。目前已有杨澜、余华、朱德庸等名人入住。 (12月7日新华网)

  又见社会名流坐拥社会资本,这必然掀起社会热议。就如同前不久深圳向包括拥有资产293亿元的腾讯CEO马化腾在内的多名企业高管,发放住房补贴一样,如此事件,其吸引眼球的能力非同一般。当然,补贴也好,保障房也罢,不是不可以给社会名流,但不能先给他们,甚至成他们的“后花园”。这些所谓的社会名流,几乎不可能是“房奴”,因而,给他们保障房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但这显然背离了保障房本身的制度善意。

  所谓保障房,顾名思义,其重点应是“保障”。而且,按着我们当前的政策,申购或租住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中低收入,二是住房困难。从这来看,加个“别墅”二字的保障房,依然难以脱离保障本身的制度限制,可如今,这种以保障为目的的经济适用房,却成了少数人的福利,这当然让人不满。

  此外,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要求,明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相较于今年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数量翻了一番。工程问题我们不去质疑,光就这些保障房,我们必须发问的是,这些保障房完工后,有多少能够继续秉承“保障”的目的,而没发生任何的“异化”?我们必须承认,人才需要吸引,也需要保障,但这决不能打低收入群体保障房的主意,因他们的问题,是极大的民生问题,给他们保障房,其实是“雪中送炭”,这也是保障房姓 “保障”的应有之义。

  更何况,“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就在11月30日刚刚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还专门提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如此政策的出发点显然是良好的,也是保障民生之举,可其“异化”出来的人才专项用房,却让人大跌眼镜。民生冷暖不管,先顾着社会名流的引进,背后的追名逐利意识显而易见,在这还需重申,这种意识没错,但错在打错了保障房的主意。

  因而,有必要一问的是,保障房到底是“添花”还是“送炭”?这样的问答不仅是对政策本身的一次反思,也能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保障房所覆盖的群体。□龙敏飞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