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监管力度加大 非主业央企退出“倒计时”

2010年12月09日 09:2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78家房地产为非主业的央企不愿退出市场的时候,监管机构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

  针对有关房地产央企“红名单”一事,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有关“严禁非房地产主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商业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业务”的要求,今年9月,银监会已下发主业含房地产的中央企业名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继续加强风险管控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在银监会下发“红名单”后,银行在明年新一轮的信贷投放中,将会对名单之外的央企执行不予贷款的规定。这也就意味着,78家非地产业央企将有可能被“断奶”。

  今年3月1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3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在15个工作日内制定有序退出方案。再次显示了政府部门对解决央企房地产问题的决心。

  但现在距离今年3月国资委发出的“清退令”已过去8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这78家央企旗下共有房地产子公司227家,约占央企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公司数量的60%,资产总额占比15%,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为15%和7%。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按照目前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6607亿元计算,要求清退的78家央企的房地产资产总额约为991亿元。这也意味着,有近千亿元房地产资产被滞留在78家央企内部。

  房企内部人士表示,由于房地产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贸然退出,再次进入的门槛和成本将非常巨大。即使目前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的措施下,出现了量缩价不涨的局面,但是由于看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多数央企集团对退出房地产业务采取的策略是能拖就拖,观看同业的执行情况,所以造成了今天这种“清退令”较难执行的情况。

  不过,银行人士透露,目前监管机构已开始预先布防高风险房地产企业,密切关注其经营状况,一旦资金回笼出现紧张,将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同时银行还将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闲置土地核查处置工作。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26日,银监会已经出台规定,国资委公布的78家不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以非在建工程为抵押贷款的一切项目将不受理授信申请,已授信的要保全,并要停止对其新增授信。

  根据监管部门在通知中的要求,严禁非房地产主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商业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业务,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同时银行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闲置土地核查处置工作,妥善利用闲置土地信息,对闲置土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未进行相应使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负责人向银监会或者相应银监会派出机构作出书面说明。

  建行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行对房地产相关贷款一直采取谨慎介入、持续监控的政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动态名单制管理,持续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普通住宅类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差别化信贷要求。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信贷调控的威力正在不断体现。作为建行传统优势项目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上半年新增跌至近5年来最低水平。

  今年上半年建行房地产业贷款仅较上年末增长5.57%,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从上年末的7.44%下降至7.08%。

  建行表示,根据房地产市场最新变化,其主动控制房地产业贷款增速,新增贷款主要支持房价走势平稳区域中资金实力强、开发资质高的重点优质客户。

  从之前的“黑名单”到现在的“红名单”,银行人士认为,政策动向表明了监管层对大型房企风险的高度关注,也说明管理层有意通过信贷杠杆进一步推动央企从房地产业务中退出,以此为房价调控提供更多的下行空间。

  应当说,在货币政策开始步入紧缩通道、融资渠道几近关闭、房企现金回笼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贷款“红名单”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垄断性的土地供应方式;另一方面,要为非国有企业创造更为公平、公正的企业融资环境。只有这样,央企房地产业务,才不会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替罪羊”。这是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的看法。(作者 程瑞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