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限购政策遭钻空子:中介代办社保赚钱

2010年12月09日 09:3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的楼市调控,最抢眼的无疑是“限贷令” 无论是4月的“一次调控”,还是10月的“二次调控”,限制非本地户籍人口通过贷款购房来抑制投资,成为多个城市调控细则最具杀伤力的一条。

  然而,接近年底,不少城市房价却丝毫不见回落迹象。《每日经济新闻》在北京、上海、广州调查后发现,限贷令失效的核心或许在执行环节:在社保中介的操作下,非户籍人口照样可以取得社保记录并贷款,调控成了社保中介的赚钱的工具。本期房产周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度调查,试图揭示房产调控难抑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

  北京

  600元“挂靠”中介一年贷款80万或补交8万

  4月30日,北京率先出台的“国十条实施细则”就明确提出:从5月1日起,不能提供1年以上北京地区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京籍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7个月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社保中介却以此为商机,通过为外地人补交社保,或者协助外地人以京籍朋友或亲戚的身份办理房贷以规避此禁贷令。记者此前在河北燕郊楼市调查时,上上城开发商甚至公开宣称可以为外地买方规避此禁令,以揽客赚钱。

  两种缴费方式

  近日,记者以外地买房者身份来到北京朝阳区一家社保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咨询。

  记者告诉公司工作人员:本人欲在北京购买一套住房,但户口不在北京,且无法提供在京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因此无法办理房贷。

  听完记者的情况后,对方轻松答复道,“这个有办法规避。”

  该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可以先将你的劳动关系放到我们公司,然后以我们公司员工的身份帮你补交今年一年的社保证明,以此来办理房贷了。”她补充说,由于开社保证明与银行放贷间存在时间差,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客户仍然需要继续补交社保。

  至于收费情况,她指出,补交社保的服务,补交期限内按每月100元收费。另一种情况为:签订未来一年的服务合同,即服务到下一年的12月,一年服务费为600元,期间补交社保的服务,按每月60元收费。

  贷款80万 “月薪”须6000元

  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男性工作人员得知本报记者的“困惑”后说,这个可以通过临时补交社保来规避禁令。“先将你的工作关系挂靠在我们公司或某个公司名下,然后补交过去12个月的社保与公积金”。他特别强调,在补交过程中,每月补交的基数特别重要。

  他解释说:“银行根据顾客每月社保补交的额度来反算工资。如果反算出的工资不高,贷款额度就上不去。”因此每月补交的基数,得根据顾客的贷款额度来巧妙设计。

  他举例说,如果准备贷款80万元,月工资就得在6000元左右。以6000元的月工资为基数,按照公司与个人各12%的公积金缴费比例,以及公司与个人总共百分之四十几的社保缴费比例,补交一年的社保及公积金大约6万元,再加上提交贷款申请到银行放贷间也得继续补交,这两部分一共在8万元左右。

  “银行贷款批准下来后,个人就可以停交,或将额度进行调整,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难道银行在资料审查时,查不出客户是临时补交的情况吗?

  对于记者提出的疑问,上述工作人员说,“实际上补交的情况银行一查就知道,但这种事大家都明白,银行也只是按照规定走个程序而已。”

  至于收费情况,该公司回复说,一律按每月100元收费。

  在调查中,一位外地买房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刚于11月末在北京新购了一套房。“我的工作关系在太原,但我弟弟在北京工作,可以提供北京一年以上的社保证明,因此我是以他的名义办理的房贷。”为了避免将来发生纠纷,私下他与弟弟私签了一份产权归属协议。“目前购房合同上是我弟弟的名字,房贷月供由我来付,将来可以以赠予或其他方式再转移至我的名下。”

  社保局称尚未接到类似报案

  10月1日起,燕郊对外地客户也亮出了“禁贷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燕郊楼盘上上城开发商竟公开宣称可以为外地顾客提供规避此政策的服务。

  记者以外地购房者身份致电该楼盘售楼处时,一位男性工作人员说,顾客可以先与楼盘开发商签订一个协议,同时交3万多元,1个月左右,开发商就可以为顾客提供一年以上的当地社保证明,到时就可以申请房贷了。

  当记者追问社保办理的流程时,这位工作人员说:“我们老板与当地相关社保机构很熟。”

  针对中介的上述做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试图了解相关情况,但相关办公室一直未予明确答复,最后该局新闻处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答复说:“截至目前,我们没有接到类似的报案,也不太清楚有此事情。”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