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三枪拍案” 地产股“惊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政策“三枪拍案” 地产股“惊奇”
2009年12月16日 11:16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上周二至本周二的一周内,房地产板块上演了一出股市版的“三枪拍案惊奇”:

  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房地产多年来第一次不再被当做支柱产业来描述。会议提出,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12月8日,A股市场上的房地产板块指数剧烈振荡,尽管有惊无险,收盘仅微跌不足2点,但地产板块的颓势就此开始。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同一天,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我国将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12月10日,地产板块指数跌幅扩大至21点。

  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12月15日,地产板块深跌近150点,跌幅达3.08%,居沪深两市跌幅榜首位。

  “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或许令市场‘惊奇’,但却是在业内人士预期之内的。”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市场调整的延续证明行业政策趋紧的预期已经形成。

  事实上,多份券商研究机构此前发布的行业报告均印证了这一点。招商证券报告称,(房地产行业)临时性的鼓励政策将在2009年底退出,二套房信贷将收紧,明年可能步入加息通道;长江证券报告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特别涉及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主要问题(房价、地价等),也并不代表未来将对地产行业关键性问题持回避态度,预计后续对非法囤地、地产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打击捂盘行为等诸多方面都会有相关政策出台,本次调控是开始而不是结束;东北证券认为,2010年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肯定不会是如何扶持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进行调控以及如何调控的问题,2010年的政策环境肯定会比2009年紧。

  胡月晓对记者说:“目前,包括股票在内的所有资产类别中,无论是从收入比、租售比还是只涨不跌的价格变动过程来看,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无疑都是最大的。”他认为,正是基于这一点,业内对于政策会做出一定的调整存在预期。

  东北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高建在与记者连线时也表示,行业政策的调整已经进入一个过渡过程,明年预期还会有进一步政策出台。

  “当前房地产行业供给结构单一,只有商品性住房,而政策性住房、保障性租房均不足,这是催生楼市泡沫的根本原因。”胡月晓说:“过度的泡沫一方面会压抑普通居民的消费,另一方面则可能加剧贫富的两极分化。考虑到这些因素,再加上近期迪拜危机的警示效应,政策的出台就显得十分必要。”他进一步表示,从政策出台的时点来看,当前也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企稳的趋势已经确立,基础比较牢固,此时的经济可以承受地产行业调控可能带来的影响。

  “即便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等一系列现有的政策也可望在明年进一步细化以及加大推行力度。”胡月晓说。对于这一点,高建表示赞同,他也认为,目前调控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不是没有,而是执行力度不够。胡月晓表示,部分政策执行不力的情况是由于今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政策目标要让位于“救经济”、保增长,但是,明年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向上,应当不再存在这样的压力,相关政策能够得以有效推行。

  胡月晓还认为,明年地产行业的相关调控并不重在价格、总量的调整,而是重在调结构,即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力度。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也好,加快棚户区改造也好,都是对住房供给结构的改善,通过这种改善,可望实现在房地产供应总量企稳或仍略有上涨的同时,挤出部分泡沫。他认为,价格的调整是随着行业的结构调整而实现的,“随着政策性供给的增加,商品性供给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自动做出反应。”

  那么,调控的趋紧对于地产行业的基本面将构成怎样的影响呢?胡月晓称,首先,从供给层面看,将从一元向两元转变,即在供应商品性住房的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力度;其次,政策不支持投机性购房。不过,他认为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短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方面,尽管目前的数据混乱,但开发商手中的土地‘存货’量非常大,并且75%以上是几年前拿的,拿地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此前价格上涨过快,未来即便有所调整,对于公司利润也不构成影响。”

  具体到地产股而言,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调控政策继续出台的预期下,年末的振荡不可避免。高建对记者说:“短期来看二线地产股可能将面临一个挤泡沫的过程,不过,由于存在估值优势,明年随着经济进一步向好,一线地产股仍然有机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