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龙头房企进京圈地 助推北京房价快速反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各地龙头房企进京圈地 助推北京房价快速反弹
2009年07月10日 09:12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在调查楼市和采访各个专业人士的时候,总结归纳了北京房地产不断创新高的几大原因,其中不乏有宏观经济的因素也有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及作为首都等个性的因素在里面。

  流动性过剩推动房价

  楼价以及成交量创新高

  刚出炉的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6万亿元。这组数据对于解释楼市创新高有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评论称,由于6月份信贷规模比较大,对流动性的调控既要保持流动性充裕,又不能过于泛滥,“目前,股市、楼市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增长,这就跟流动性泛滥有密切的关系。”

  联达四方总经理杨少峰也称,这轮房地产甚至是股市的走高,都不是需求的拉动而是流动性过剩,市场上过多货币引发的。上半年信贷额已经达到7.4万亿,下半年肯定突破8万亿。这一宏观数据不仅适用于北京也是全国房地产走高的一个主要推手。而成交量放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去年上半年积攒的一些刚性需求,在上半年集中的释放出来,导致创出新高。

  要保就业

  就要保房地产

  记者在采访联达四方总经理杨少峰时称,杨经理提到国务院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的根本原因。他称,现在从整个中国来看,宏观经济都不是很乐观,现在突出的矛盾是解决就业,目前统计数据看有4000万未就业人员,主要由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一部分白领,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只能保住房地产。政府在选择就业和老百姓买房的问题上,是首要解决主要矛盾,老百姓买不起房不会死人,但是就业不解决是会死人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房地产是不得不保。但是充裕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后势必会引发房地产价格的走高。

  各地房地产龙头进京抢蛋糕

  从近期上拍卖的几块地来看,记者注意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是外地的房地产企业龙头,他们在不惜一切代价杀向北京高价拿地,这是推动北京房价高企的一股重要力量。

  杨少峰对于此现象的解释是,因为北京是首都,具有一些特定的标杆作用。对于地方性的房企而言,即使在全国各地都有项目,唯独北京没有项目的话,那也只能称之为区域性的房地产公司,而如果把项目做到北京,对于该房地产企业来说就是一种突破,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了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这对于地方性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以及身价的提升都是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的。

  雄厚资金支持的上市公司

  以及国有房企在京拿地

  从上述房地产企业进军北京拿地的现象还可以看出这些房企拿地的一个共同点,即绿地集团以及中化方兴均是国资背景的央企,并且富力和中化方兴均是上市公司。作为央企各大银行在贷款上可以轻易的得到支持,作为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也可轻易的通过定向增发或者公开增发以及发债等等方式拿到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房地产是一个高资金需求的行业,央企雄厚的实力也是促成央企房地产业务能够迅速拓展的原因。

  前一段时间,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对房地产出现国资进入的情形有一个评论。

  在金岩石看来,2008年年末国务院强调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说明这个产业的性质将从自由市场竞争行业过渡到垄断竞争性行业。“支柱与非支柱的区别,好比它原来是经济后院的一棵树,现在变成屋里的一根梁。原来自由生长,民营经济有一定话语权和定价权;现在国家主导,定价权和话语权当然要向国资倾斜。”金岩石解释说,“在这个背景下,部分国资背景的企业就需要从战略上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进入房地产业,目前就是一个时机。而且,地产业本身的利润率也不低。”

  联达四方老总杨少峰进一步阐述到,其实不完全是国资背景的房地产公司拿地,主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房地产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他们可以通过股市融资,当然,有国资背景的上市房企就更有优势了。这些企业手里都是不缺钱的,但是一些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就不好说了。

  最后,据杨少峰预测,北京房价到下半年随着刚性需求的释放以及楼盘价格走高的制约,成交量会逐渐减少,特别是国家如果收紧银根,楼市价格将趋于平稳。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