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量价齐跌市民买房仍难 楼市已严重脱离群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量价齐跌市民买房仍难 楼市已严重脱离群众
2009年11月26日 09:26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新数据显示,东莞上周楼市仍然持续前两周态势:量价齐跌。有业内人士预计,11月全月住宅签约面积将环比减少12%,房价比10月整体回落约500元/平方米。

  但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市场量价齐跌,但不少普通购房者仍然感叹“买房难”。特别是中心城区,在售不少普通洋房价格动辄就上7000元的均价,经济实力雄厚的投资性群体或者可以接受这个价格,对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购房者来说,价格整体偏高,且城区楼盘可选数量太少。

  量价齐跌已三周

  东莞市房产管理局公众信息网上数据显示,上周(2009年11月16日至11月22日)全市商品房共成交1205套,环比前一周的1245套,减少了40套,签约面积约为11.7万平方米,环比前一周的13.0万平方米,减少了1.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签约1044套,与上一周的1047套基本持平。签约面积约为10.8万平方米,比前一周的11.9万平方米减少了1.1万平方米。非住宅成交161套,销售面积为8565平方米。

  东莞中原地产监控数据显示,上周东莞市普通住宅均价为5370元/平方米,价格环比下降6.95%。

  仔细对比来看,11月的前两周,价格和成交量也是呈下降趋势,至今,量价已经持续三周环比下滑。

  记者近日走访市场也发现,一些楼盘开始策略性降价。如位于东城的花园城三期,85-135平方米的新品打出了3888元/平方米起的价格。位于南城体育路附近的世博领域,前期产品售价基本上在7500元/平方米左右,尾货有的卖到8000多元/平方米。昨日,一售楼小姐告诉记者,目前的小复式产品均价为6800元/平方米,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还有优惠,比如送装修等。

  这些降价楼盘,有的是处于尾盘清盘期,因忙于尽快出货价格松动很明显,如鼎峰·品筑、玫瑰花园等,有的楼盘还搞些降价再送家电促销活动,有的则是因为首次推货消化的差不多,单位不同或朝向、户型、楼层、景观等欠缺的产品价格下降也较多。

  货源青黄不接

  对于价格下降的原因,东莞中原地产研究部经理车德锐认为,主要是由于上周成交没有标杆、明星大盘的引领。从成交套数前10名可以看出,一些镇区中小型楼盘如石排的东苑花园、大岭山的凯东新城、大朗的城果等成交量不错,但由于成交均价出现了“3、4”字头,对整个成交均价支持力度不足,但这个价格在现在市场中吸引客户取得很好的效果。

  他说,进入年末,开发商的推货节奏完全放缓了,大多数项目只是在消化库存量。另外,由于工程进度赶不上,很多项目的新货要明年才能上市,这些都是成交量和价格下降的原因。从上周双休日各盘表现来看,项目活动不多,大多是答谢新老客户和促销降价等活动,所以成交平静。

  当然,房产政策走势不定,使市场形成浓厚观望情绪,楼盘可选性太少,市民无楼可选,也是一大因素。

  价格走低仍然买房难

  虽然成交价格已连续三周持续走低,一些楼盘价格也有所松动,业内人士预计后市也并不会有大涨之势,但对不少普通购房者来说,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太多心理上的安慰。

  已经连续看房3个月的李小姐说,她所能接受的是价格在6000元/平方米以内的房子,两房或小三房都行,总价不超过60万元。虽然今年初还有不少这样的房子,但3月后,房价就一路稳涨上去了。

  年初,李小姐看中了位于南城宏远桥附近一大型楼盘的房子,当时100平方米的小三房价格为4600元/平方米。等到李小姐前段时间想出手时,却发现该处二期同样的产品,均价却变成6700元/平方米了,她只好放弃。

  李小姐在鸿福路附近工作,没有车,所以她将买房范围锁定在1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的楼盘。在努力搜索后,她发现,城区在售项目非常少。有两个在售的盘,社区、户型结构比较满意,但价格太高了,都在7800元/平方米以上。

  李小姐只能继续寻找和观望。她说,以前是没钱买房,现在是手头攒了点钱,却买不到价格合适的房子了。

  滞销产品或调价

  不少购房者有个共识:目前城区中心的房价,已不是普通首次置业者甚至改善型置业者所能接受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小众市场。

  东莞中原地产监控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22日,全市商品房累计可售存量为594.52万平方米,合共74287套,市场存量有所下降。其中普通住宅(洋房+公寓)可售存量为408.08万平方米,合共40884套。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存量并不少,但大多数存量都分布在镇区,刚上市的新品价格又都高高在上,真正符合城区普通购房者口味的很少。

  业内人士认为,到年底,一些想回笼资金的楼盘,有可能变相降价来提高成交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