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楼市来了一个“V”形反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2009年楼市来了一个“V”形反转
2009年12月31日 15:39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谁也没想到,2009年楼市回暖得如此之快;更没有人想到的是,回暖之后的楼市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直至疯狂。与此对应的是,在政策层面,年初有关部门还在想尽各种办法刺激楼市走向复苏,而随后楼价的飙升,调控楼价过度上涨则成为人们普遍的呼声。终于,就在2009年马上就要过去的时候,国家终于出台有关政策,将调控之手正式砍向楼市。楼市政策也如楼市行情一样,来了一个“V”形反转。  

  关键词:松绑

  承接2008年的救市政策,2009年上半年楼市政策还是以宽松为主,特别是在信贷方面,无论是房贷利率优惠还是开发商信贷,都有一个比较宽松的信贷环境。

  房贷优惠利率:2009年1月3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四大行关于存量房贷优惠利率措施在新年终于松口: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由于各银行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这一优惠政策扩大至二套房贷上。之后二套房贷不仅普遍可以首付低至三成,而且利率也可有七折优惠。房贷利率优惠政策直接推动了今年楼市的快速回暖。

  信贷政策:5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中明确,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这是自2004年以来执行35%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后的首次下调,已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也预示着紧缩了数年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开始“松绑”。自有资金比例降低后,意味着开发商的贷款门槛更低,可以用更少的资金贷到更多的贷款,无疑给在2008年陷入资金断裂危险的开发商送上了一场及时雨。

  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作为刺激楼市复苏的又一大政策,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新政1月1日正式施行。由于新政使得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推动了市场上需求的释放。另外,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使得通过买房实现资产保值的购房者大幅增加,从而支撑了二手楼市持续走高。

  关键词:收紧

  由于楼市快速回暖,楼价上涨过快,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关于调控楼市呼声逐渐高涨,而房地产政策也开始走向收紧,其中最主要的反映在二套房贷政策上。6月份开始,各地有关取消房贷七折优惠的传闻越传越烈,之后各地相继传来银行严格执行之前的二套房贷政策。而在广州市场,二套房首付三成、利率七折的优惠也逐渐成为历史。

  清理闲置土地:9月11日,在国内重点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之际,国土资源部对开发商囤地发出最严厉警告:清理自2007年1月1日后的商品房用地开发情况,对确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处理促进开发,否则就将严惩不贷。而强化“新版土地出让合同”中对竣工期规定的监管,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以前的土地出让合同中只规定了开工期限,现在的新版合同还有竣工期的约定,要是到期仍然未完工,国土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经济处罚。这是国土部今年对于开发商囤地最为明确的表态。

  “限大令”: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发文,对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让面积首度设定明确上限:大城市20公顷,中等城市14公顷,小城市(镇)7公顷。此政策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限大令”。不少人士认为,这一办法对抑制地价过快上涨、减少开发商“囤地”等具有现实作用,但成效如何取决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

  关键词:调控

  如果说下半年开始的一些收紧的政策只是零星出现的话,年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说是国家正式采用“组合拳”的方式调控楼市。

  调控组合拳: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关于房地产的态度可谓明确,那就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等。随后的半个月内,楼市政策密集调整几乎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四条具体措施,这一措施被称为“国四条”,是对金融危机以前国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一系列措施的重申和完善,从住房供给、需求、监管等方面对畸高房价打出的组合拳。12月17日财政部等5部门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开发商拿地,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出让款的50%。随后财政部又发文指出明年终止二手房交易优惠政策。密集宏观政策出台后,不少人士预计明年第一季度楼市可能出现盘整的可能。(记者黄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