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让四块地 房企报价谨慎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北京出让四块地 房企报价谨慎
2010年05月13日 08:17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继5月7日招标出让4宗住宅项目地块后,昨日北京市迎来楼市新政执行以来的第二场土地交易。从招标现场看,开发商对地块远不及此前热情,普遍报价谨慎,此前动辄过千万的竞价阶梯没有出现,更有部分开发商因报价低于底价直接被淘汰。业内人士表示,调控政策的“组合拳”下,开发商拿地的意愿已经发生了变化,手持现金成为首选。

  昨日上午招标的4地块及设定底价分别为昌平北七家地块16亿元、房山长阳站8号地10.74亿元、延庆县教育科研多功能地块1.395亿元、房山长阳镇起步区3号地9.1亿元。

  从现场应标价看,开发商的心理价位多在底价上下,其中较为热门的房山两地块吸引了首开、中铁、金融街、万科中粮等知名房企竞争。

  在房山长阳站8号地的招标过程中,首开集团第一个开标,出价8.5555亿元,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随后报出了8.62亿元。上述两个报价均低于招标底价,直接“被判出局”,这也是近一年来,北京土地市场少有的情况。

  “底价还是太高了。”参与房山长阳镇起步区3号地块和长阳站8号地块争夺的中铁集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分别给两地块开出了9.47亿元和11.42亿元的应标价格,均超过了招标底价,折合楼面价5759元/平方米和5744/平方米。

  “去年9月房山长阳地块被万科地产以5726元-6442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斩获,这次两块地的招标底价就到了这个价,但现在的行情已经和那个时候不同了。”上述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开发商对市场预期已经发生变化。来自中原地产的监测显示,自2月底以来,十大龙头标杆房企中,复地、华润、金地、绿城及雅居乐均已暂停拿地,表现出谨慎态度。4月标杆房企购地支出约42亿元,为近12个月以来最低水平。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对25家知名房企进行的调查显示,新政后,只有12%的房企依然会尽可能多拿地,更多的企业愿意手持现金。

  据了解,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从4月份开始调整了土地出让方式,对部分地块以综合评标方式出让,开发商给出投标价格后,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综合条件评选出结果。同时,对地块设定底价,开发商应标价格超过底价才能进入综合评标。

  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昨日4块地均采取明标方式出让,将由7人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企业资质、财务状况、开发规划和主观印象等进行综合考评,在7个工作日内公布结果。

  相关新闻

  北京房协:楼市调控仍将继续

  商报讯(记者 齐琳)“这次中央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我认为是为下一步的调整做铺垫。”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志昨日表示,新一轮楼市调控刚刚开始,监管层绝对不会允许本轮调控无疾而终,不会允许让刚性需求消费者接手高房价,更不会让热钱流到其他领域,“热钱、资本要煮烂在中国的‘大锅’里”。

  在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究竟将走向何方?

  在陈志看来,本轮调控政策出台,短时间内实现了楼市供求关系“逆转”,银行、地方政府都必须具体落实政策。“比如北京,把所有的选项做足了,这是一个表态,也说明调控刚刚开始,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做不到‘三个不允许’,调控不会停。”对此番调控的持续时间,陈志如此表示。

  何为“三个不允许”?“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次调控不能无疾而终。”陈志说,从目前出台的具体政策看,细则非常容易操作,地方政府和银行都不能“打折”。“就是要把过去炒房的资金困在楼市里。”在陈志看来,这些炒房资金一旦出来,如果由刚性需求消费者来接,“政府是不能答应的,所以这次调控剑锋所指就是炒房者”。

  第二个不允许,便是楼市炒资流动到其他行业。“楼市炒资出来以后上哪去?流入股市已经有显现了,如果这笔钱出来后再投向其他领域,如炒作农产品,像去年的大蒜、辣椒一样,对通货膨胀是巨大的隐患。”陈志说,如果引发严重的通胀,“政府不能答应,所以也要下狠手”。

  此外,在陈志看来,本轮调控也涉及到之前由于对赌人民币升值而流入内地炒房的热钱。“要让这些热钱、资本,统统煮烂在中国的‘大锅’里,不能让美元资本流出。”陈志表示,一旦资本出境形成,对中国的经济将是巨大的风险,所以在这一层面政府也是不能允许的。

  数据也在印证调控还将持续。北京市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4月份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下降四成以上,但销售价格仍同比上涨约15%。

  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表示,本轮调控与以往不同的是,开发商手里资金相对充裕,可能会撑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本轮调控可能会出现几个阶段。” 记者 齐琳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