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蜗居》晒"苦帖" 五成房奴心理亚健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讨论《蜗居》晒"苦帖" 五成房奴心理亚健康
2009年12月01日 10:32 来源:华龙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房贷1000元/月、电话200元/月、人情费800元/月、水电气200元/月、伙食费600元/月、车马费2000元/月……随着反映“房奴”生活的电视剧《蜗居》热播,剧中人物的心酸故事和经历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网友“晒苦”的帖子也层出不穷,“蜗居”、“蚁族”等热门词汇已在网友中成为火爆的流行词。

  随着“房奴”大军日益壮大,昨日,记者从市内一些心理咨询所了解到,在咨询者中,有五成“房奴”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年轻“房奴”更易产生心理亚健康,将上网诉苦作为解压方式。

  《蜗居》现实版1

  怕生病也怕要孩子

  “只要当上了‘房奴’,就注定要过精打细算的日子。”家住江北大石坝的邓女士在网上发帖尽述自己的“房奴”生活。邓女士说,自己和丈夫都是外地人,3年前在渝北区买了房,加入了“房奴”大军,“才90平方米,首付10多万元是双方父母凑的,每月还有近2000元的月供。我们每月拿的是普通薪水,去掉各种生活成本和还房贷的钱,所剩几乎为零。”邓女士说生怕两人生病,否则真要向朋友伸手借钱了。

  28岁的邓女士夫妇很喜欢孩子,但目前的经济状况让两人无从“下手”。“很简单的装修花完了我俩所有的积蓄,根本没有为未来的孩子存下钱来,怎敢轻易怀孕生子?”邓女士苦恼不堪。

  《蜗居》现实版2

  为恋爱买房而背债

  30岁的罗先生曾因无房而没有恋爱成功,后来成了“房奴”,照样让“到手”的女友离他而去。

  原来,罗先生的第一位女友因为他无房,而“现实”地离开了他。后来,罗先生发誓一定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交友结婚生子。4年前,罗先生成了“房奴”,在南岸区买了一套房,每月要支付1000多元的房贷。这个包袱让月薪不过2000元的他背得有些沉重,后来交上了新女友,花销更大了。

  不堪每月捉肘见襟的境况,罗先生就向女友提出“反正要结婚了,不如每月共同还房贷”的建议。哪知女友思索了几天,断然拒绝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了分手。“分手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愿意一起月供。因为她不想过这种负债生活,太累了。”罗先生黯然道。

  心理咨询专家朱美云先生说,购房者的还贷时间长达10年、20年,有的甚至是30年,因为需要长年背负“债务”,因此部分购房者或多或少在心理上会出现不良反应。

  朱先生说,因为单一的房贷问题而引起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毕竟很少,但是心理产生焦虑情绪就很常见了,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出生后大都过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心理适应能力普遍较差。”买了房,身上多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每月要从普通薪水里拿出相当一部分钱来偿还房贷,从不为生活犯愁的年轻人就很容易出现迷茫、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曾经的“月光族”,长此以往,心理便会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态很重要,既然买了房,就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与其苦恼,还不如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说不定会激发人的潜力,积极进取,努力理财增加收入等。”朱先生说,其实这些心理焦虑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能否懂得量力而行。”

  大家在买房前多做心理准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客观理智地分析自己有多少经济实力就买多大的房,或是暂时不买,抑或不买而租房。“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却偏要‘虎山行’,增加自己的压力就没有必要了。只要过得快乐,租房住又如何。何况,不是每个女性都那么‘现实’,都以物质为重的。”

  如果已经产生了焦虑情绪,不妨通过运动、帮助他人等来排泄。

  《蜗居》中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种种困惑,折射出“现实很凌厉,梦想很骨感,生活很丰满”的现实,在《蜗居》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每个人都想有个家,但是飙高不下的房价正让很多人成为“房奴”或在努力通往“房奴”的路上,剧中人物为此付出的辛酸、奢望和奋斗,也能感同身受。

  “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这是剧中主人公的感言。

  “房奴”,是很多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挥洒汗水,终日辛劳,为的是在都市中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居所,哪怕只是小小的“蜗居”。为了这个奋斗目标,他们尝遍了酸甜苦辣,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可是,我们不一定非做房奴!就像《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房价高的事实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完全可以换种活法———多回家陪陪父母,让孩子在自己身边成长,让夫妻间少点压力、多点温馨,一家人有更多时间在一起,能多去外面看看世界……这样的生活,同样精彩。

  编后>>

  建议>>

  换种活法,我们不做房奴

  心理专家:一切量力而行 (重庆晨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