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及马路揽客未消失 楼市不可能真正繁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垃圾短信及马路揽客未消失 楼市不可能真正繁荣
2009年09月08日 10: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房地产市场现在是否又面临一场虚假繁荣?那些利益牵系其中的做局者是否又开始了重新操盘?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本账。在传言楼市复苏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问一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否真的回归到正常互动状态了?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一定不要稀里糊涂。

  最近的一些消息说,中国30个城市的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在下跌。相信这是真的。一年前的冬天,北京五环外,楼价从一万多元每平米跌到八九千元,那时人们都舍不得掏钱买进。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明,在今天当又一个疯狂来临时,人们反而更有魄力做出购买决定呢?

  记忆中,自从今年3月以来一些开发商重新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后,楼市的回暖假象接连出现。价格有点变化,销售有点增加,有些敏感的人就以为市场在掉头向上。实际上这是严重的判断失误。我所得到的消息是,交易一点也没有实质性的起色。这一点,大可去翻翻各类市场监控数据。

  佐立克来到中国,开口闭口就是一句话,中国现有的宽松货币政策一定不能退出。实际上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借助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如果我们对此心知肚明,就能找到解释当下的楼市态势,一些人何以言行极度冲动的依据。救市的鼓点不断敲响,开发商被松了绑,又可以从银行得到资金贷入。我们甚至还可以见到,2007年前的某些抑制投机的决定,在随后的危机中被一些人动摇了,所以才能听到货币当局屡次重申二套房信贷政策必须得到维护。至于炒买,现在虽然还没有回到2007年,但是如果市场的泡沫积累速度持续上升,相信将为期不远。

  现在的一轮所谓需求释放,多半与普通购买者无关。不应该被认为是真实的需求。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该是普通居民将自己的劳动所得转化成消费支出,或者这些人像往年一年,愿意通过银行渠道来实现负债消费,实现住房梦。这都是真实的、刚性的需求,除此之外,都是虚假的。目前我们看到的最虚假的环节,就出在开发商身上。这些人在传递一种危险,当他们找到了可以依赖的银行和一些权力部门的支持,他们就有动力将这种危险传递到投资者和投机者手中。这都是一些机构性的所谓需求。与2007年及之前如出一辙。在这些机构需求手上,危险只能相互传递,并不会被消化,因为这种意在渔利的需求最终找不到出口。

  实际的市场状况,有两类指标可以衡量。一类是垃圾短信;一类是马路揽客。这一点也不是开玩笑,而是极严肃的事实。前一类出现在2007年末,直到今天,想必和我一样,手机上时常接到兜售房屋的垃圾短信的人比比皆是,有些信息开出的条件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世事竟那般变幻无常。假定我们的楼市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生机勃兴了,一扫颓势了,这类垃圾短信不是应该速速消失么?

  后一类指标更为鲜明,目前在中国的若干大城市里并不鲜见。最近笔者在广州就见到不少。那些一望即知为中介或二手房主的年轻人,站在街角或立交桥下,手上举着一块写着房屋信息和销售价格的纸板,逢人就截,不问出处与来路。有楼盘雇佣的宣传员,沿街挨个儿发放兜售材料,不论男女童叟。假如市场真如一些人所指的那样牛气再现,这些从前的牛人也该重回他们的售楼部,摆出一幅愿者上钩的架势才对,何以对街边芸芸草民青眼有加?

  古语说,一叶知秋。如果不是信贷井喷,如果不是机构做局,普通购买力的恢复恐怕还要有待年月。如果就业率没能切实回暖,如果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未能明显改观,房地产市场再如何狂飙强劲,只会是空话一句,毫无根基。而且我认为,受制于经济基本面的回暖周期,那些机构性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楼市的热度,还是有疑问的。全球经济复苏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跃而起,这必定制约机构的财富效应。此时,风险厌恶者一定非常之多,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们就一定是房地产市场的救星呢?

  (章剑锋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