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开发商“囤地捂盘”伤了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时评:开发商“囤地捂盘”伤了谁?
2009年09月10日 15:03 来源:半岛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辩论背景

  上半年,楼市复苏,地王频现,通胀预期加剧,开发商“囤地”、“捂盘”行为加剧。9月1日,国土资源部在其网站发布了《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全面清理、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及时制订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处理意见和整改方案。这是继8月份“国土资电发〔2009〕44号”文件后,国土资源部一个月之内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作出的又一次强调。

  土地问题由来已久。2004年“8·31土地大限”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囤地”、“捂盘”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不过利益使然。但利益的背后却是对市场全局的损害。

  □精彩观点

  南辕北辙拖宏观经济的后腿

  焦点网友“豆丁”:“囤地”实际上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阻碍,从大处着眼是对政府意志的违背。建设用地的审批一般是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的结果,因此,土地审批后的闲置将直接导致政府发展经济的策略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是在拖宏观经济的后腿。如今,很多城市闲置的土地不仅局限于边远郊区,黄金地段停滞的项目也随处可见,这种对稀缺资源的浪费不仅仅是对城市形象的损害,背后还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流失,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希望某些开发商量力而行,不要充当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成为千夫所指这样不光彩的角色。

  焦点网友“紫藤萝”:“囤地”、“捂盘”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购房者无房可买,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和楼盘在开发商的手里“晒太阳”。这样很容易误导宏观政策的制定,在市场整体并不缺少土地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还源源不断的“批地”,暗藏的供给压力总有一天会压垮整个市场。

  推高房价损害购房者利益

  焦点网友“默默”:开发商“囤地”、“捂盘”的主要目的是追逐更高的销售价格,在市场持续上升的条件下,十分有效。如汤臣一品每平方米11万的销售价格是当初的楼面价的近二十倍,购房者多花的钱比产品本身的价值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

  焦点网友“大江东去”:现在的楼市越来越像股市,个别开发商拿地的动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炒作——既不关注土地当前的价值,也不是简单地追逐将来的高价格,而是通过炒高土地的价格来提高购房者对房价的预期,从而抬高其在售楼盘的价格,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开发商是股市中的“庄家”,购房者就是盲目跟进的“散户”。

  跟市场“豪赌”形同玩火

  焦点网友“小飞侠”:从表面上看,开发商“囤地”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但仔细分析,“囤地”的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囤地”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要付出降低资产周转速度的代价。五年赚取100%的利润和一年赚取20%的利润哪个更有吸引力?答案显然是后者。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在市场上“失声”,将失去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机会,而这种无形的损失有可能是巨大的、无法衡量的。

  焦点网友“不差钱”:对于企业自身来讲,“囤地”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这种利益的获得需要两个假设的成立。一个是市场的持续向好,另一个是企业本身能够“坚持到底”。首先,市场能否持续向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政策随时存在转向的可能,而市场一旦偏离预期,囤积的土地将变成巨大的包袱。另外,企业在长期没有“流动性”的条件下能够存活多久,没有这样的经历实在无从估计。但可以确定的是,缺乏流动性的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很弱的。从经营的角度讲,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因此,对于资金实力并不强大的开发企业来说,“囤地”是在跟市场进行“豪赌”,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考验,简单说就是在玩火。记者宋传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