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听了总理对房价的表态 为政府捏把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评论:听了总理对房价的表态 为政府捏把汗
2010年03月02日 09:50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又到两会时,房价无疑是民生焦点之一,对这一敏感问题,总理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本届政府能使房价在合理价位”,并透露相关措施,尽管总理来不及详说合理价位具体含义,但对受苦于高房价的芸芸百姓来说,也算是一缕春风了。

  但听了总理这个表态,私下为政府捏了一把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中央到地方,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措施与舆论也越来越高调,实乃近年所少有,至眼下进入高潮,但从一二线城市成交记录来看,尽管成交量萎缩了,但是价格并未如期望般的下跌,政府砸下的有力拳头被市场消弭于无形。对于看跌派寄望后续更有力的调控政策和调控政策滞后威力让地产价格低下高昂的头颅,我持有怀疑态度,理由如下:

  首先是市场的刚性需求。这个刚性需求,去年年底经济学家樊纲有一判断是,今后20年间,中国约有4亿人进城。农业人口的转移与落户都是需要解决住房问题。而根据券商分析师简单估算,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45.68%,据预测我国将在2035年城市化率达到70%,届时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将达到2500万左右,如果按照小康标准即人均居住面积35平米计算的话,光满足新增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积每年将达到八亿五千万平米,合建筑面积超过十亿平米。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2008年增长42.1%的基础上,达到约9.37亿平方米,地产市场理论上需求可以简单计算,而这尚未包括改善性住房增加数量。我想无论从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来看,还是中央政府提出的对涉农工作的城镇化发展方向来看,未来几十年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继而城市迁徙的大趋势不容置疑。

  其次是财富符号化和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对地产的影响。春节刚刚过去,作为中国人最大的传统节日,每年都是一次大迁移,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而由家演绎出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丰富的文化内涵,世世代代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而房屋则是构成家的基本物质表象,不管生活消费文化如何演绎,有几间属于自己的房屋,在我们这个民族,仍将是家庭最朴实与合理的愿望,并根深蒂固影响着社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算是典型诉求之一了。尽管从理性角度看今天地产价格,租房是远比购房划算,也有无数专家呼吁改变消费习惯,但几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岂是几个专家一时所能改变,何况,房屋一直是社会财富经典代表符号。

  在社会舆论中,温州购房团常常是推高房价罪魁代表,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受惠于多年经济发展,累积下来的社会财富寄身何处?存银行?小学毕业的人都能计算出按照过去十年平均通胀水平下财富消失的速度。投资资本市场?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相应专业知识能力和相应时间。开工厂、挖矿更是与普通民众无缘。剩下只有地产符合大众投资要求,更何况他还具有使用属性这一特殊的优势。其实地产(或房产)自古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典型社会财富代表,从远古裂土分茅,到山西大宅门,苏州园林,地产(或房产)一直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社会财富代表与符号,今天对于一部分富裕家庭,所拥有房产早已远超居住需求,但是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不投资房产又投资什么?这就是去年底,海南地产热的一个根源,按下葫芦浮起瓢,有人将海南地产热简单归咎于去年流动性泛滥,我却不敢苟同,不是有报道东北老板提着现金去购房吗?刚性需求、社会财富投资需求和持续改善性住房需求,才是坚毅的主要推动力。

  老实说,政府调控难度不小,当然如果出现不可抗拒因素如社会浩劫之类黑天鹅事件,导致社会财富急剧蒸发会打破这种平衡,但在目前朗朗乾坤的太平盛世下,考虑这些有些杞人忧天。

  尽管捏了把汗,但是还是相信政府肯定是有办法的,欣慰的是总理已经在措施中想到了解决办法——譬如加大廉租房、自住房供给。总理说这个话是有底气的,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高于GDP增速。今天地王频出其实也是好事情,地王越多,政府收入越多,政府收入越多,越有资金盖更多的廉租房、普通租赁房或便宜的自住房。但是提醒总理得把地方财政看紧了,在地方财政都比较窘迫的现实下,得提防廉租房等建设资金挪作他用,比如更容易出政绩的工程。这也是为政府捏把汗原因,建议将解决住房难的廉租房等建设列为地方政绩考核主要内容之一。

  当然,同我一样相信政府的还有地产大佬王石,在娱乐节目《一周立波秀》中,王石说相信政府有智慧控制地产价格,但他也说按照两三年来看,商品房总的趋势它会涨。我看网上有人评价说因为万科做房地产所以王石说要涨,我觉得这有些小心眼儿,作为今年满60岁的王石来说,我相信他的阅历与原则。(李东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