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接棒政府投资 广州楼市短期不会"急刹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地产接棒政府投资 广州楼市短期不会"急刹车"
2009年10月30日 08:5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宏观政策微调首提防通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支持房地产发展政策近期不会改变

  宏观政策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宏观政策开始出现第二次微调。第一次是由保增长的单一任务,向保增长的前提下调结构。当时政策的转换曾引发了股票市场800点的调整;这一次,宏观政策任务由前期的“在保增长前提下调结构”双重目标,转化为三重目标,即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相结合。

  日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出炉了,数据与市场此前普遍预期基本一致。三季度GDP增速在8.9%,经济逐级走高的态势在延续。与此同时,CPI环比走高,通胀预期开始抬头,并引发了政策的关注。

  虽然从当前的现实看,还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但同时需要看到的一点,无论是CPI还是P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这存在着通胀的预期,政策的微调也表示对通胀预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那么,楼市的走向是否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对此,证券界的人士就认为,主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依然是大方向。而房地产投资正在成为政府投资的接力者。

  房地产投资正成为政府投资的接力者

  近年来,房地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基本上一直维持在25%左右的高位,与制造业投资以及政府主导性投资共同构成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界人士指出,目前已有迹象表明房地产投资有望取代政府主导性投资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政府进一步追加投资的空间有限。一是受制于财政收支平衡约束,二是继续依赖银行贷款来支撑政府投资的通货膨胀风险加大,未来一段时期政府部门可能不会再轻易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大规模向银行部门借款。而当前房地产企业由于今年销售保持良好的势头,因此资金链并不紧张,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政府近期不会轻易转变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取向。

  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一致认为,从开发商持续积极高涨的拿地热情以及政府明确的“保增长”态度这两大前提来看,短期内楼市都不会有“急刹车”的政策出台。

  专家观点 温和调控方式更适合目前市场

  寒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世同认为,政策对楼市、股市影响是比较大的,现阶段,不少一线城市的楼价已经处在了“火山口”的位置,若以政策来给予突然降温的话,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实在房价刚刚上涨的时候就应该出台政策控制楼市快速升温的势头,现在房价在高位时,收紧政策一旦出台效应肯定相当大。因此,若想楼市“降火”政策出台需要更加审慎。与其“急刹车”引发联动效应,还不如采用温和的方式,让楼市缓慢降温,更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

  韩世同建议,现阶段政府除了加大开发用地的供应以平抑楼价快速上涨之外,其实还可以在政策上进行微调,以保障楼价的相对稳定,例如,在二套房贷政策上,可以区别对待二次置业者、三次置业者以及多次置业者,实行级差制的利率优惠政策。或者可以在二手房的营业税政策上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既适当控制投资过热的气氛,也避免一刀切彻底摧毁投资者的热情。

  中地行董事长徐建平就认为,既然政策预示有通胀,就意味着房价会上涨,因此,为了防止楼价的快速上涨,相关部门有可能会出台一些收紧消费贷款的新政,但整体而言,为了保增长的需要,所出台的政策估计相对会温和些,并不会一下就下猛药,因此,不会对消费力有太大的影响。

  事实上,有迹象表明,除公开市场方面的微调,银行业也逐渐强调对信贷合理适度增长的引导。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9日就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第四季度信贷投放规模,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确保信贷投放平稳增长。

  徐建平认为,去年广东省出台了 “粤15条”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比如二套房贷的优惠政策可能取消,首次购房的优惠则仍可能保留,另外中小户型享受的契税优惠也有可能保留等等。这样一来那么明年的改善型购房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总体楼市仍将保持基本平稳。

  中原地产的相关人士就认为,政府出于保增长的需要,如果楼价持续走高而令楼市成交量的萎缩程度超过政府可控预期,将不排除会通过取消二手房优惠税费政策,来抑制三级市场需求,分流客源到一手房市场,保证一手房市场的平稳。(记者王荔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