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社会成本调查 谁来为破坏的环境买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地产社会成本调查 谁来为破坏的环境买单?
2010年05月28日 15:22 来源:中国会计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前,这里是一条河,河的两岸都是高高低低的草坡,草坡上生长着红红黄黄的小野花,简直美极了。”站在某高档楼盘的景观河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居民王欣对《中国会计报》记者说这话时,刚刚签完这个楼盘的购房合同。

  王欣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上世纪90年代,还是小学生的王欣调皮捣蛋,曾经在几米高的草坡上号召一群小伙伴集体往下跳,也曾经大着胆子在能够没顶的河水里游泳,为此,没少让父母操心。

  如今,当初高高低低的草坡早已被推平,林立其上的,是一栋栋高楼;当初让家长们心惊胆战的小河也改头换面,变成了这条景观河,河水浅浅,水底的沙石,变成了混凝土。

  王欣的眼神有些许复杂,他盯着那条窄窄的景观河直出神。

  草原中的“土”城

  不仅在鄂尔多斯,在其他城市,很多人和王欣有着相似的感受。

  10年前,打零工到青海省天峻县的张林贵怎么也没想到,10年后,这个小县城的房价竟然超过了省会西宁。

  “10年前这里只有几间小平房,没几户人家。”穿着西装、年过五十的张林顺比划着,给《中国会计报》记者描绘当年的 惨淡,“现在大变样了,到处都在建设。”天峻县城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离青海湖西边约50公里。说这里是县城,其实有点夸张,因为这里仅仅相当于内地的小镇:两条主要街道,一个大的农贸市场。汽车只要稍微一踩油门,就可以开出这个尘土飞扬的县城。整个县城就像一个大工地,路上落满了土坷垃,路边随意停放着重型压路机械,大型挖掘机在路边轰鸣地挖着,地上挖出了深深的大坑,到处可以看到建筑工人,到处都是脚手架。整个县城的天空尘土飞扬,行人带着口罩,来去匆匆。

  “5年前,有钱的煤炭企业来了,这里开始开发。这边现在商品房3000多元每平方米,而西宁的住房也就2500元左右每平方米。”张林顺告诉记者。

  张林顺的妻子来这里有27年的历史了。“我们在西宁买了房子,这里人都在西宁买了房子,西宁房子便宜,空气质量也比这里好,我们以后准备到西宁养老。”她笑着说。这时,一辆汽车快速驶过,扬起的灰尘落到了屋内,大家纷纷掩鼻。

  与记者同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高原,一方面感慨着天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为这种发展的成本担忧。“城市发展,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当地人的生存状况。

  这些立足在买卖资源之上的城市,注定只是工具,根本不会成为我们的家园!” 被遗忘的环境成本

  更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最稀缺的风景资源,也被房地产开发商占领。

  在云南大理的洱海边,某别墅群赫然耸立。其位置所在,原本是一池令许多情侣流连忘返、名为“情人湖”的水面。如今,湖水被填平,变成“富人的后花园”,许多当地人对此都痛心疾首。

  在鄂尔多斯采访的时候,许多当地人向记者抱怨现在备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不再清澈;在通往各个旗县与外地的公路边,还堆积着厚厚的灰尘。

  在他们看来,10年前的鄂尔多斯美丽而贫穷,10年后的鄂尔多斯富有而灰暗,10年,让鄂尔多斯完成了金钱与环境的置换。可是,他们现在却无比怀念当初的青山绿水,怀念当初的淳朴民风。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各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城市的面貌都被彻底改变了。每个人关注的都是房价的变化,财富的增减,却没有人去探究、去计算这背后的环境成本。

  “现在不管是房地产商还是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上都有些急功近利。表面上看,房地产业利润奇高,但是其成本当中没有把资源和环境污染计算在内,这种外部的成本没有内部化。在房地产开发区域,一些企业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占用公地,房价却可以成倍增长,简直是一本万利。但是这种发展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可持续。这种环境破坏的成本,最终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由老百姓来承担。”北京国联绿盟经济研究院教授、注册会计师孙兴华对《中国会计报》记者说,“现在呼吁要开征环境税,或者说生态补偿税,要计算恢复原有生态需要多少资金,要考虑怎样进行补偿。我们现在讲环境地价,要让人们意识到居住和生存的危机感。”不过,环境成本的核算,一直是个难题。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水、大气、土壤、噪音。这些因素的计量,仅靠财会专家是不行的,必须由多学科联合攻关。而在这方面,我国没有建立相应的综合机制。”孙兴华举例说,“例如煤矿,怎样把恢复煤炭原始生态的价格计算进来;例如水,如果地下水都被污染,我们将面临水比油贵的时代,这个代价如何计算?”可以猜想的是,这种环境的代价,大得恐怕令人不敢计算。

  “作为环境会计工作者,我们呼吁认真进行调研,加大环境成本的核算监督力度。”孙兴华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杨世忠对此表示赞成:“今天的账无法算清,或者不愿意算清,没有责任主体出来承担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耗就没有发生,总有一天,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记者贾丽娟杨辉)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