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的重点与目标在哪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地产调控的重点与目标在哪里?
2010年06月21日 08: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针对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本轮房地产调控从供求两方面入手,频频挥出重拳,试图把已经脱序的房地产行业重新拉回到均衡发展的轨道上来。可以说,这是一场迫不得已的硬仗,能不能收到效果,值得观察。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迫不得已的硬仗呢?一方面,房价飙升已经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加上这两年固定资产投资率过高,不采取措施,不仅经济压力大,社会压力也很大;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半山腰上,不能急刹车。投鼠忌器,处理不当,会有大麻烦。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房价是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不是问题的关键,那关键点又在哪里;另一个是房地产调控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房价不是调控的最终目标,那么什么才是最终目标,又能不能达到那个目标?

  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两个问题上,一些人的认识是不清楚的。而如果主事者也不清楚,那么这轮调控将会有什么结果,就很难说了,甚至很不好预期了。这里,在分析之前,先引两条信息。

  一条是,自4月份推出房地产新政以来,老百姓热切期盼着房价下跌,一些媒体也经常预告房价将要大跌。但5月份数据显示,当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0.2%,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情况。即便是京、津、沪、深、穗的房价,同比也有近两位数涨幅,也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走势。因此,对于未来的房价走势人们是心存疑虑的。

  另一条是,北京未来十年常住人口将要达到2100万,大大超过其自然存载极限。而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规模目前已严重超出预期,尤其是人口增长主要靠大量外来人口来补充,这就在结构上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型城市,北京的人口规模如果不加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而这种情况,不仅北京如此,上海等城市也是这样,有些甚至更严重。

  这两条信息一个讲房价,一个讲人口,看似没什么关系。尤其是第二条信息,看似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挂不上号。但实际上人口问题无论对当前的房地产调控,还是对未来的房价走势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向都有影响,都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相关性。

  回到前面的两个问题,房价和调控目标。不断攀升的高房价是什么?是现象,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异常表象。虽然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主要针对的是房价,而房价问题确实也是众矢之的,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但它只是本次调控的重点,是手段,而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价格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市场问题。而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地方的房价形成机制十分扭曲,致使部分房地产丧失了它的本来意义,沦为瓜分社会财富的筹码。但这只是价格形成机制出了问题,是市场不健康的反映,并不能改变价格对调节供求的作用。即便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也不能改变这种作用。

  因为行政的干预,在短时间内或许会有点作用,但从长期看,它还是无效的,并不能改变现实的供给与需求。比如,细心的读者如果查看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房地产市场详细数据,就可以发现,90平米以下的房价涨幅明显高于90平米以上的涨幅。这就表明普通老百姓对住房的消费性需求还在,还很强烈,并且明显高于投资性需求或投机性需求。

  而高房价现在尽管已经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已经蒙上了可憎的颜色,但是它对调节供求的作用还是存在的。尤其当一个健康的市场开始发挥其作用时,价格的调节作用就越发明显,而合理的供求关系也会慢慢形成。此时,如果在不同地区之间辅之以有疏有堵的政策,就会直指问题症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现在,对房价问题一刀切,在一些已经拥挤不堪的城市,不讲它的自然承载能力,大造所谓的廉租房,吸引四方来客,那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就会像北京和上海那样,有越来越多的人挤过来。城市会越来越拥挤,不堪负荷,城市病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人口规模和结构与一些地方的城市化建设严重脱节,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房地产调控需要解决的终极目标。

  只有把畸形的人口聚集、畸形的资源聚集、畸形的房地产发展地域聚集联系起来看,把中国的人口分布问题和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治理当前房地产乱象的钥匙,化解这个让全社会焦虑的大矛盾。亚夫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