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农民土地创新试水:农地竞标农民资产升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江都农民土地创新试水:农地竞标农民资产升值
2009年12月02日 09:49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1月25日,孙春姜正在指挥工人为种植园里的花木清理杂草。这块地是他在土地交易中心“拍”来的,竞标成功的代价,全指望地里绿油油的小树来回报了。

  从江苏全省来看,孙春姜属于最早勇敢尝试农地竞标的一批人。

  土地竞标:农民资产升值

  孙春姜是江都丁伙镇双华村花木大户,说起今年夏天竞标成功,眉宇间仍有自豪感。

  “阚桥村的118亩地,103亩是集体的地,剩下的15亩是7户农户的。”他说,“起价是450元,其他两人一直紧紧咬着我的价,最终价格是一亩800元。”他认为,之所以敢提出这样的价格,主要是对自己的投资回报有信心。他种植花木多年,在苏南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本镇新庄村的一起竞标中,花木大户周正东的中标价是每亩950元。他觉得自己的地拍得“值”。

  农地放在桌面上竞标,这是江都农民的一个创造。丁伙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主任张家旺说,土地竞标相当于拍卖,更好地体现了农地价值,所以买、卖双方都欢迎。据江都市农工办副主任王恒山介绍,江都的土地竞标以农村生产组为单位,自今年试点推行以来已经成功交易13起。

  小纪镇的土地竞标更为活跃。日前这个镇2个村、232家农户委托村合作经济组织连片流转的850亩土地,在镇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公开竞标。在当天的竞标现场,10多位种养大户激烈竞标,土地从每亩460元底价竞到了700元。承包大户景东坡对记者说,他这次中标180亩土地,种桃树,明年每亩土地的收入将在5000元到1万元之间。

  政府职责:管好交易之槌

  “竞标是土地流转的提质之举”。在多年从事农业的王恒山看来,农地竞标交易涉及很多制度层面的规范问题,如果没有制度、平台的规范建设,常规交易会乱,更勿谈具有创新意义的竞拍。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做好引导管理工作,管好交易的槌棒。

  截至目前,江都13个镇都有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全市从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已达295人;村村有信息员,负责对辖区内农村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建立土地档案和供求信息库。全市土地承包面积81.7万亩,共流转土地23万亩,占农民家庭承包面积的33.8%,涉及到农户11.56万户,签订合同11.89万份。省政府今年在这里开了现场推广会,推广的经验之一,就是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和各项制度的规范建设。

  以规范的平台为基础,政府还通过预备流转来服务土地竞标。江都农工办农村经营管理科科长吴年奎认为,现在土地一下子流转、竞标很困难,像谈对象一样,有的地没人要,项目来了又没有地。怎么办?先由政府出小部分资金,和农民签订意向,农民种3年,政府每年补贴30-50元/亩,要地的时候就拿出来。记者在丁伙镇看到,这里新设了振东农业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已开发近500亩,正通过预备流转储备土地,园区规划之内的农户都已签预流转协议,由政府每亩补贴预流转金30元,地照种,但是不能种长期的,以便于投资者一落户即可给地。

  供求失衡:流转之路仍待探索

  记者调查发现,土地竞标只是农地改革这枚“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存在着供求失衡,即相对多的农地供应和相对少的经营需求。

  在丁伙镇,储存流转量一共5000亩,需求量则只有1500多亩,主要是十几个大户。供需“剪刀差”很大,供大于求。记者随机在相关村里采访。要求流转土地的农户一般认为,打工收入大大超过农业经营收入,农田纯收入、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都太低了,“不想种地,通过流转还可以获得一点收入”。

  江都有关农业专家分析说,2000年到2004年期间是土地流转“高潮期”,种田收益相对稳定,这期间江都农用地流转每年平均为4061亩。2004年后粮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我省开始减免种田税收,种田收益有了较大提高,原先的土地流转价格完全失去了诱惑力,2004年至2007年,江都平均每年流转土地1052亩,比“高潮期”下降74%。目前,由于国家鼓励农业规模经营,因此又出现土地流转的回升态势,土地流转的承包地占所有承包地的33.8%,如果算上大量农民有意愿流转出去的土地,专家估计,这个比例可能会超过50%。这说明,农地的确有集中经营的趋势,这是以小岗村为起点开始大包干实行责任田以来的最大转变。

  然而,资本从哪里来?省农科院有关专家指出,这几年,社会各界对农业投资始终抱有很大兴趣,但是农业投资的增速能不能跟上农民自愿从土地上淡出的速度还不好说。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需要规范,比如土地规模应该兼并到什么程度、以什么形式兼并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

   本报记者 王晓映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