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土地"抛荒" "地根"如何承受楼市调控之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大量土地"抛荒" "地根"如何承受楼市调控之重
2010年01月15日 10:44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1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增加房地产供地和实施房地产用地调控是完全有保障的。相关数据也说明,“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远没有如一些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声称的那么严重。房企“大佬”们高喊的“地荒”有误导公众之嫌。

  “地荒”假象缘自囤地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地根”承受着此轮楼市调控之重。在保证土地供应的同时,处置闲置土地、平抑地价过快上涨,是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

  开发商为何囤地?一直以来,多位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一再声称:原因在于土地管理部门供地不足,“如果加大土地供应,开发商就不会囤地”。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情况颇具针对性:截至2009年底,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手中已经拥有近300万亩的土地,可以说已供土地保证今后两、三年房地产开发用地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全国各级土地储备中心截止到去年底,储备土地22万公顷以上,增加房地产供地和实施房地产用地调控应该说是有保障的。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曾在2009年8月发布一项研究报告称,知名开发商于2003年—2009年上半年间获得的住宅土地中,“在售”和“售完”的地块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实际供应,其中27%的土地“待开发”,30%的土地“规划在建”。中原地产研究中心认为,正是大量已出让的土地没有转化为商品住宅而上市,造成了楼市短期供应的紧缺,形成了“地荒”假象。

  处置闲地说易行难

  虽然土地供应“完全是有保障的”,但另一个现实无疑增加了本轮楼市调控的不确定性。贠小苏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仍然约有一万公顷闲置土地,54%左右的闲置土地主要是政府部门原因造成的,包括规划调整、土地经济纠纷等导致土地不能按期开发;剩余46%左右的闲置土地是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

  在上海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乌鲁木齐南路、衡山路一带,有一幅面积不小的地块长期闲置。记者看到,地面有过施工的迹象,但简易的工棚已无人居住。不少地面已被杂草覆盖。出让信息显示,这幅面积约0.9公顷的土地,2004年被东方海外上海外高桥俱乐部有限公司购入。今年1月8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开宣布,将迅速处置这一地块及市内其余7幅闲置土地,“督促开工或者收回”。

  对于这些闲置土地,国土资源部正在安排清查处理,要求各地在2010年1月底之前,基本处理完毕。由于土地出让及开工建设手续复杂、牵涉面广,处置闲置土地一度成为“烫山芋”。客观上,动拆迁、规划调整等原因影响了开工进度;主观上,开发商欲“暂缓开发”也不无可能。一名开发商告诉记者:“如果想故意拖延开工时间,不愁没有办法,比如准备材料故意拖沓一点,报批时故意拖两天,或者称企业资金有困难。即使约定的开工时间到了,开发过程也可快可慢,开开停停,别人拿我们没办法。”

  土地出让规则待改

  土地市场依然在和调控政策“较劲”。2009年12月22日、23日,广州、上海即先后诞生总价、单价“地王”。广州成交的地块出让价高达255亿元,由三家上市房企联手获得;上海拍出的地块楼板价超过3.2万元/平方米,被具有央企背景的地产大鳄摘下。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土地争夺战依然在一、二线城市上演,地价之高,让分析人士认为开发商还在“豪赌”。

  “面粉”价格高企,市场对“面包”涨价预期可想而知。开发商的“豪赌”、地价的飙升,无疑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地价所所长赵松表示,目前的土地招拍挂制度促进了土地市场公平交易,但简单的“价高者得”的竞拍方式也易导致地价非理性上扬,土地出让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评标”内容应该包括竞拍企业资质、企业经营情况、合理的溢价幅度等。但赵松指出,由于这种评标方式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因此在探索过程中必须注意防堵操作漏洞、完善细节。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