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警告地产商莫哄抬楼市 望加大供应抑制楼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港府警告地产商莫哄抬楼市 望加大供应抑制楼价
2009年10月30日 11: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于一手住宅市场销售手法及成交价格的信息混乱,我是关注的。希望发展商能够在自律的环境之下,提供正确的信息。一旦市场在缺乏透明度下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港府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性、保障民生和消费者权益,将会采取相应行动。  ——— 香港财爷曾俊华

  面对本地楼市出现泡沫的危险局面,港府本周连续警告地产发展商。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昨日在出席立法会时,一方面警告发展商要自律,如果楼市在缺乏透明度下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港府将会采取相应行动。另一方面则提醒市民银行低利率不会持续太久,投资时应注意风险。曾俊华还预测说,多个数据显示香港经济正复苏,香港经济有望明年重回增长通道。

  经济有变数港府不下猛药

  与内地相比,容许炒楼花的香港楼市,价格波动更为明显。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香港楼市一度急剧下降,不仅本地购楼者资产大幅缩水,大批赴港炒楼的深圳炒房客也身陷其中。无资金应付银行按揭的内地炒楼客,等不到香港楼市的复苏,大部分损失数十万到上百万港元的首期购楼款,才能尴尬脱身。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加上国际流动资金的涌入,香港楼市在近几月突然掉头回升,整体楼价较去年有明显上升,个别豪宅的楼价甚至已经超越1997年的高位。

  尽管中小型单位的楼价涨幅目前还未到危险程度,但港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昨日不无担忧地告诉立法会议员们,豪宅市场的升势,有可能会扯高中小型单位的楼价,给整个市场带来泡沫。

  曾俊华说,置业是许多市民的梦想,同时也是不少市民一生最重要的投资。在香港123万个居住在私人楼宇的住户中,有86万住户是住自己的物业,楼市大幅波动,升跌过急,不但会影响市民,也会影响香港的整体经济和社会稳定。

  尽管楼市泡沫初现,但港府目前也不敢为打压楼市下猛药。曾俊华说,政府政策有可能会使楼市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尤其是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仍有一定变数,政府在推动稳定楼市措施时,必定会谨慎行事。

  港府提醒市民称,在各国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市场上资金充裕,推高了各地股市与楼市,而当退市机制启动时,全球银行系统的流动资金将会被抽走,届时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楼市可能会出现波动。

  “我提醒所有小投资者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目前的低息环境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大家在投资时,必须小心留意风险,量力而为。”曾俊华说。

  靠近深圳边境将规划住宅

  要抑制楼价不健康波动,港府目前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市场供应量。据了解,未来香港市场可以提供3万多个私人住宅单位。此外,港府部门还在处理地产公司推出的发展项目,估计可以提供额外约2.2万个住宅单位,港府希望通过住宅单位的大量增加,稀释市场短缺的现状。

  从长远来看,港府将目光投向了靠近深圳的大片土地,其中包括大片释放出来的禁区土地。港府计划在新界北开发两个新发展区,这两片土地都会用作住宅发展用途。

  昨日,曾俊华面对所有议员警告地产发展商,提醒他们要自律,不应使用虚假手段抬高楼价。据了解,近期香港楼市有发展商采用虚假成交的方式,人为炒高楼价。

  “对于一手住宅市场的销售手法及成交价格的信息混乱,我是关注的,并密切留意有关情况。”曾俊华说,他希望发展商能够在自律的环境之下,提供正确的信息。就市场透明度方面,运输及房屋局局长稍后会再作补充。

  曾俊华甚至放下狠话说,一旦市场在缺乏透明度下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港府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性、保障民生和消费者权益,将会采取相应行动。

  -相关新闻

  港府预测经济明年恢复增长

  自去年9月爆发金融海啸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60多年来最急剧的收缩,香港原本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也急转直下,社会各界都倍感压力。

  港府文件显示,近期欧美经济止跌回升,而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为亚洲经济起到定锚作用。受惠于外围情况好转,香港经济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反弹。近期的零售数据显示,消费信心有所增强,不少企业也扭转此前悲观的看法,近期转趋审慎乐观,并开始增聘人手,就业情况稍有好转。

  昨日,港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布,他有信心明年香港经济将会重回正增长通道。在这段期间,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市民的信心,为经济的稳步复苏提供有利的条件,直至我们能够确定经济已经进一步稳固,失业率有明显的改善。

  不过,曾俊华同时也警告说,全球经济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香港整个社会仍要保持警惕。而港府在危机爆发时推行的“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政策也将持续下去,直到香港彻底走出这场风暴为止。 (记者付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