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重拳频出楼市应激反应:击退炒房 误伤换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调控重拳频出楼市应激反应:击退炒房 误伤换房
2010年04月23日 10:0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次房贷新政的主要目标是打击各种投机和炒房的行为,对现在一些炒房成风的城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精准打击炒家的同时,在不经意间也“误伤”了很大一批普通改善型的换房族。

  因为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从原来的不低于四成变为不低于五成,提高了购房入市门槛和融资成本,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炒房行为。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当前部分炒房者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许多炒房者原本就是富人,即便是贷款首付比例再提高一些,他们依然有能力继续炒房,相当部分炒房者甚至不需要依靠贷款来炒房,因此提高二套以上房屋的贷款首付比例,其实对他们并不伤筋动骨,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炒房。

  但对于普通的改善型换房族而言,提高一成的首付款却有可能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刚存够了首付款而准备换房的。新政出台后,记者在番禺某楼盘现场看到一对年轻夫妻在不停地向销售小姐询问首付和贷款的问题,并提出:“能否通过你们跟银行进行沟通,还是按照四成支付首期?”销售小姐无奈地表示:“这是国家政策,肯定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这对夫妻最终无奈表示:“那我们只好不买了。”

  记者后来采访了这对小夫妻,原来他们在洛溪住着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妻子刚怀孕,想换套120平方米左右的三房单位,以便将来老人同住照顾孩子,无奈却碰上了首付比例提高的新政,原本只要40多万元的首付一下子提高到了60万元。小两口大呼“买不起”只好选择了放弃。

  据了解,像这对夫妇这类改善型的换房族在广州楼市还是占很大比例的,对他们而言,换房的需求很迫切,但新政在打击了炒家、利于楼价稳定之余,也压抑了这部分刚性需求,政策“误伤”令他们被迫放弃了换房的计划。 (记者 王荔珏)

  “史上最严”楼市调控组合拳

  一招: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二招: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三招: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四招: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五招: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六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一系列规范房地产销售流程的具体措施。

  首付一下多了数十万

  从《家天下》记者搜集到的全市主要在售楼盘的付款形式分析,绝大部分楼盘的买家首付比例都在三成或以上,也有个别楼盘的首付低至两成。这些楼盘之中,有相当部分都是针对二次或多次置业者的楼盘,只有少量是针对首次置业者的楼盘,如翠屏领东天河等。大部分楼盘在今后都将面临新政的严峻考验。

  市区盘:

  门槛更加高不可攀

  市区盘似乎受政策面影响更大。从记者搜集到的区域楼盘首付情况来看,至少六成以上的市区楼盘都是首付三成或以上,个别楼盘有少量的首付是两成。这些楼盘的单价高,总价也高,其买家群大都是二次或多次置业者。“首付不得低于五成,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政策,将使这些楼盘的首期购房成本大增。按照总价150万元的房屋计算,首付五成75万元,相比原先首付三成45万元,足足多出30万元的首付款,这对买家的现金流将是严峻的考验,改善型买家的入市门槛被大大提高。而一旦广州实施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款,将使得一些高端豪宅的买家不能使用房贷工具,对高端豪宅市场将是一个重创。

  郊区盘:

  洋房别墅境况不同

  郊区楼盘的首付情况则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形。一些洋房楼盘单价适中,总价不高,即使是首付增加一两成,首付增加的金额也不会太多,买家也易于承受,房贷新政对这些郊区楼盘的影响不大。但对一些别墅盘,由于主要是吸引珠三角或外地投资客,虽然他们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但一旦不能向银行贷款,这些别墅项目也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 (记者 龙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