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公务员住房不应享受超国民待遇(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陈淮:公务员住房不应享受超国民待遇(2)
2009年05月27日 09: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些都是给公务员超国民待遇的腐败做法。

  给公务员住房以超国民待遇的做法有几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一是,“公务员的工资买不起房,所以政府要给予特别保障”。确有很多公务员买不起房,这是事实。但公务员买不起房的比重是否高于社会中等收入者阶层?这才是公务员是否应享受特殊政策的关键!毋庸置疑,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已经达于社会中等程度。如果公务员买不起房,那么全社会中等收入者阶层都处于同等条件;这时社会公共政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逐步实现大多数人买得起房的问题,而不应是“公务员优先买得起房”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国家公务员的购房能力都是高于其他社会职业同等收入者的,因为他们的职业风险小、融资信用高。

  二是,“经济适用房政策、集资建房政策是国家允许的政策”。一些符合条件的低端、年轻公务员的确有权享受免交土地出让金的经济适用房政策。但是2007年国务院24号文件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其标准控制为60平方米/套,且要有严格的准入条件,配置过程要对社会公开透明;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只允许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各级国家机关一律不得搞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任何单位不得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搞集资合作建房;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不得向非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出售。

  三是,“政府之手对公务员住房问题进行干预,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笨拙的牵强附会。公务员是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群体;土地等资源是国民财富中最优质的公共资源。动用公共资源为公务员提供特殊性保障,就需要说明这种保障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谁都知道,在商品房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土地成本。各地商品房价格的差异,主要是差在了土地成本上。那些公务员“集资建房”之所以廉价的秘密,就在于把公共资源性质的土地通过非市场化的低价“划拨”或无偿地纳入到了公务员福利范围。利用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支配权,靠压低土地价格、实行财政明补或暗补来为公务员提供低价的产权房是一种公开侵吞公共资源的行为,是和政府的公共职能完全相悖的做法。

  四是,“为公务员建集中居住小区是推动城市改造、扩张的一种示范性措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集聚效应的产生需要一定规模、一个过程,新城区的开发、发展以至逐步繁荣的确需要有政府政策介入。例如给进驻新区的商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单位一定的税赋优惠,给购房人以交易环节或持有环节的税费减免,甚至采取购房免(退)个人所得税等政策,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特定功能区给引入的优秀企业以分期支付土地成本等政策鼓励,等等,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让公务员“抢驻”,特别是占据最优质的地段、建高档次的住房,形成与社会其他群体分割的社区,这和利用职权买拟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无异。有必要说明,当前世界各国的趋势是,就是为公务员配置的保障性住房,也要尽量分散在一般居民社区中。

  五是,“为公务员建住房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是近来的一个新说法。房地产开发可以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这没有多少疑义。但把中等收入者阶层中购房能力相对较强的人群从市场中分离出去,实行政策特殊补贴的“双轨制”,这尽管同样会产生投资需求、拉动GDP的增长速度,但是其结果是彻底破坏市场机制运行的规则,瓦解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期钢材等价格的“双轨制”改革尝试曾导致“计划外”价格的暴涨和一轮恶性通胀,其教训应当牢牢汲取。最近在开发商等市场主体中,对保障房影响市场的反响极为激烈,其背后台词,就是对公务员以促保障、保增长为名大规模建房趋势的不满。

  公务员住房上的超国民待遇危害极大,不仅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妨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价格的稳定性,而且会对形成健康文明的住房消费模式起到恶劣的负面示范作用。一些国家历史上在公务员住房问题上的不慎做法曾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以至政治危机,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三、保障公务员住房必须合法合规合理

  为公务员建住房是一个并无争议的命题。给任何社会群体建住房都是合理和应该的。但是要动用公共资源,纳入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区别化的政策去为公务员建拥有产权的实物型住房,则必须在合法、合规、合理的范围内。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滥用自由裁量权,不能靠“打擦边球”去谋取不正当利益。

  为公务员建保障房,首先必须在合法的框架内。国有土地、国家税收、财政资金都是国有资产,都是只能用于谋取公共利益的公共资源。为某一社会群体动用这些资源,必须要有法律依据。法未明示可做的,就不能仅以“红头文件”、“领导批示”为依据作为政府行为实施。我国已经有公务员法,有法律明示的公务员利益界限。如果需要调整,必须要经过法定的程序,而且要能够证明确实符合公共利益,要对社会公开透明。不能政府自己“开会研究”来确定自己内部职业群体的利益。这是所有国家涉及政府行为、公务员利益的基本法制要求。

  为公务员建保障房还必须合规。政府已经以国务院文件形式规定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竞两限房”等具有政策保障性质住房的适用范围、供应对象、准入限制以及面积控制标准,就应当严格按照相应规定执行。把各种性质的保障房扩大到家庭月收入、现住房条件等明显超过规定标准的人群,把控制面积扩大到中档甚至高档商品房的程度,把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和适度改善型需求的保障扩大到满足享受型、甚至奢侈型需求,把对中低端岗位的保障扩大到中高端职位的领导干部,都是与合规性相违背的。

  为公务员建保障房也要约束在合理范围内。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公务员应当率先在形成健康文明的住房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上做出垂范,而不能成为社会住房攀比的标杆。城市的土地资源是国民财富中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配置,而不能按照某一社会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配置。在城市规划中,城市资源配置是有巨大机会成本、社会成本的。把可用于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提高的公共资源以任何名义据为己有,都无异于是一种滥用权力的巧取豪夺。在公共利益和个别利益的关系上,掌握社会权力的群体应当具有基本的自律精神。这种自律性是一种高尚,是应有道德,是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理”之所在。

  (陈淮 作者为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