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藩称征物业税是财税部门一厢情愿 比办奥运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董藩称征物业税是财税部门一厢情愿 比办奥运难(2)
2009年06月01日 08: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西方国家与我国土地制度不同 借鉴价值不大

  在谈到借鉴西方国家征税方法时,董藩说,西方国家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城市规模很小,区位对房价影响小。西方的文化基础、信用制度也与我们大不相同。只有在中国,两种土地制度、两种房产制度并存,而近30年来又进行了很多改革,各地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西方国家条件不一样,没有有多少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瑞典,政府每三年根据区位等基本因素对所有物业给出一个基本价格,然后给每户发一个调查表,要求填写在过去三年间添置或更新了哪些可以增值的项目,如换了地板,修了游泳池等,价值多少。政府要据此调整评估价格。填得越多、价值越大,缴税也就越多。瑞典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如实填写,在中国这种方法却行不通。

  政府缺钱 导致征收物业税被重提

  董藩在谈到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提出征收物业税的问题时,引用了古罗马的西塞罗说过的一句话,“事情发生的原因比事情本身还有趣”。他解释道,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今后几年政府财力会很紧张,需要开辟财源。以前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比较高,2007年达到51304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达27749.16亿元,增长了35.6%。中央政府“不差钱”。但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了,全国财政收入大降,2008年财政收入为6.13万亿元,只增加了19.5%。2009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从收入看,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来源明显减少。近几年支撑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一些特殊因素在2009年减少或没有了,财政增收的难度加大。同时,为了振兴经济,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4万亿中央投资以及各省的大幅投资支出,政府感觉“差钱了”,但明年还得持续大规模投入,中央政府压力大,财税部门压力大,所以征收税被再次提出。

  征收物业税并不会抑制房地产投资

  目前有说法称物业税出台可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投资,有利于房价稳定,但是董藩却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表示,物业税是一个长期性税种,主要是开辟税源,增加政府收入,它的税率一般是稳定的。如果指望物业税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并不合适,因为宏观调控关注的是短期市场状况,适合作为调控工具的税种,其税率必须具有灵活调整性。另外,房价上涨主要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因素导致的需求爆发。尽管供应量很大,但仍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只要供求大致平衡,是不会出现房地产投机的。对北京市场的初步分析表明,所谓的投机性交易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对房地产投资,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压,因为投资性房产形成了租赁市场的供应,没有人投资,那些无法纳入政府保障体系的当地住户、流动人口、暂时不想买房子或暂时买不起房子的人住哪里呢?鼓励投资既帮了承租者的忙,也对减轻政府的住房保障压力大有好处。从长期趋势来看,董藩表示自己赞同出台物业税税种,但他也同时提出当前征收物业税很不合时宜,因为这会再次对刚刚有所恢复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压力。他说,要达到“保八”的目标,就要依赖房地产市场的恢复。

  四点问题制约物业税开征

  董藩最后表示,除了他上面已经提及的几点外,还有四点条件制约着物业税的开征。第一,要征收物业税,很多税种就要合并,很多收费也要合并进去,一系列法律法规就要因此修订甚至废止。比如,土地出让金不收了,以后土地招拍挂如何进行?《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规不得修改吗?要修改就需要时间。第二,按照现行立法程序,要增设物业税这样一个新的税种,必须经过全国人大的相关程序,确立相应的法律地位。设立这么个复杂的税种,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讨论起来那么容易通过吗?第三,地方政府在现行土地出让模式下收益巨大,开征物业税,地方政府将失去巨额土地出让金,过渡期地方政府收入大降,无米下锅,会呈现出“休克期”状态。有大家都接受的过渡方案吗?若没有,地方政府会支持这项财税改革吗?第四,摆在眼前的是评估人才储备问题。物业价格谁去评估?税务局能搞吗?搞不了!税务部门据说正在开发软件,但靠软件可估不准房地产的价格——房屋的房龄、朝向、结构、装修状况、区位、周边基础设施发育情况、人口密度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房价,甚至一个非正常死亡事件也会导致物业明显贬值。房地产必须由持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来估值,但全国城镇中仅住宅就不少于2亿套,而房地产和土地估价师只有三万多人,有些县城连一个注册估价师都没有,怎么评估?不评估怎么征税?董藩最后说道,现在征收物业税只是财税部门的一厢情愿,对住宅来说,十年内行不通。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