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深圳耕地少九成 保护耕地任重道远(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30年中深圳耕地少九成 保护耕地任重道远(2)
2009年06月23日 13:24 来源:深圳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市耕地保护5大“亮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自2007年国家实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以来,我市认真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各级责任,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各项任务,并在经济不断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开展易地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用地需求。

  亮点1: 专门设立了耕地保护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深圳市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亮点2: 建立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出台《关于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深圳市区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的责任,将耕地保护考核结果作为各区政府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07年、2008年,市政府与各区、各有关部门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将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并由市政府进行考核。

  亮点3: 通过易地补充耕地实现了我市耕地占补平衡,落实了每年的补充耕地目标。近两年来,我市共委托河源、梅州易地补充耕地3万亩,为我市当前及今后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和落实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提供了保障。

  亮点4: 逐步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台账管理,通过年度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储备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建立关联,实现耕地的先补后占,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亮点5: 积极开展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工作。在对现行基本农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规划编制制定了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案,并利用全省开展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的良机,积极开展基本农田改造工作。为加强对基本农田改造工作的指导,我市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同时,同步编制我市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专项规划,并将专项成果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中。

  下一步保护工作6项新招

  新招1: 加紧建立、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各项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制度、土地利用计划台账管理制度、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制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等。

  新招2: 科学编制规划和计划。根据国家下达的指标,我市要积极组织编制《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深圳市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专项规划(2009-2020)》、《深圳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从深圳实际出发,科学设置规划目标和时序,有序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科学发展。

  新招3: 加强规划和计划的统筹控制作用。要从深圳实际出发,以土地规划为龙头、计划为实施准则,严格按照规划和计划的要求,有序统筹和控制耕地保护,保障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即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取得用地指标,都不得批准实施,因建设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杜绝无用地计划或超计划报批农用地转用。

  新招4: 构建国土所、分局、市局三级架构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动态巡查机制。利用“3S”技术、掌上电脑(PDA)、网络通讯(GPRS)等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的耕地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将耕地现状矢量图与遥感光栅图导入PDA,由基层国土所巡查人员用GPS定位、PDA记录,实现耕地图斑的实时查询、记录、更新等功能,切实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

  新招5: 加强高度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模式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要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将耕地作为城市“绿心”和重要生态廊道进行保护。

  例如,在确保耕地肥力、灌溉条件、耕作层等生产条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选择其他具有更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保护。同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重点支持绿色生态农业和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综合利用和开发耕地周边区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效益。

  新招6: 耕地的经济补偿要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为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耕地经济补偿的原则、补偿的来源、补偿的对象,特别是经济补偿形式等一系列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保障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编辑:傅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