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深度调查:甘肃廉租房建设陷入资金困局(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廉租房深度调查:甘肃廉租房建设陷入资金困局(2)
2009年11月19日 08:21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居者有其屋是“硬道理”

  “廉租,就是让低收入群体能够用最低的价格,租一套房子,这才是住房保障制度的本意;如果是可以买卖,就是廉价房不是廉租房。”兰州市商学院雷兴长教授如此说。

  虽然“租售并举”遭到许多反对,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低收入家庭对购买廉租房还是满怀憧憬。

  在“晏北人家”所在的兰州七里河区,目前有1630户家庭享受政府的廉租补贴,根据当地的补贴标准,每户可以领取270元的政府补贴。在当地,一处5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其月租金的市场行情要500元以上。

  一位低收入者对记者说:“目前,房租还在涨,仅靠政府的补助我们租不起房。但是如果能够买下一处廉租房,用政府的补助分期付款,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十年后会有一套自己的产权房,就不会再为房租上涨发愁。”不过,对一些没有收入纯粹靠低保生活的居民来说,廉租房出售对他们仍然还是遥远的话题。

  “住房改革十多年,当许多人抱怨商品房买不起的时候,我们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当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时候,我们开始建设和出售廉租房,在廉租房之下是不是还应该考虑价格更为低廉或者全部免费的公寓房。”雷兴长认为,住房保障制度应该朝着“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逐步延伸,加大政府平价、廉价甚至免费住房的供应量。

  新闻分析

  廉租房建设:能向百姓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吗?

  2009年的日历已经翻到11月中下旬。年底将至,有关各地廉租房建设的消息也纷至沓来,其中有令人欣慰的,但更多的却是令人遗憾的。

  在商品房价格扶摇直上的今天,百姓翘首以盼的廉租房建设进度如何?各地政府如何关注民生、雪中送炭?将向百姓交出一张怎样的答卷?

  11月16日,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首份住房绿皮书,在谈到廉租房时明确指出:各地廉租房制度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1998年至2006年全国累计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仅为70.8亿元,2007年1月至11月全国投入资金也仅为83.2亿元,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廉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资金到位率与计划为何相去甚远?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张化学表示,缺乏长效的资金支持机制,不仅缺乏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而且财政收入支持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也没有通过法律法规固定下来,资金来源随意性强,缺乏稳定性是造成保障房资金难落实的重要原因。

  于是,一些地方患上了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症”。“今年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的地方为了多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编制的建设规划过大,任务过重,有的城市向上级申报的廉租房建设规划,大大超过了应保障对象总数。”

  另外,保障性住房建设摊子铺得过大,保障标准偏高,也是原因之一。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题调研组的调研,目前各地廉租房的平均造价为1200~2000元/平方米,但有的城市廉租房建设标准达到每平方米2500元左右,增加了政府保障难度。

  如果说一些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是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尚可以理解。但是,土地出让金本该是保障性住房资金的来源之一,当土地出让一片红火,甚至超额提前完成时,保障性住房建设却裹足不前,形成了商品市场开发与保障房建设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这难免有些说不过去。

  一组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为7000亿元左右,2007年高达1.3万亿元,2008年为9600亿元。今年以来楼市价格暴涨,“地王”频出,许多城市前9个月就实现全年土地出让金目标,可见一些地方将保障性住房建成“半拉子”工程,并非缺钱,而是与过分依赖中央财政,坐等国家“施救”不无关系。

  还应看到的是,不能否认一些地方往往喜欢将大量资金用到“GDP”这个立竿见影的“刀刃上”,而对于既损失土地收益,又不会明显改善“招商环境”的保障房特别是廉租房建设,态度不积极。

  事实上,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地区、省份在有效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地尝试利用公积金建设保障房;广州等省市将廉租房和经适房“瘦身”,多建小户型房;甘肃兰州、贵州安顺、河南郑州、福建、昆明等地尝试“租售并举”;上海、石家庄、广州等地政府出面寻租40到50平方米的二手房做廉租房等。不管是不是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最佳模式,但这种探索对于最终找出解决百姓“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都是有益的探索。

  包括廉租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涉及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承诺的目标任务必须完成,如果不能按计划兑现,既有失政府信誉,又让群众失望。时至年底,我们希望各地政府能够向各地百姓交出一份令他们满意的答卷。 (本报记者 李秀玲)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