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中介眼中北京楼市:“好房子”啥时都有人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硕士中介眼中北京楼市:“好房子”啥时都有人买
2009年11月29日 14:0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发 董乃德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房子,房子,还是房子……在电视剧《蜗居》中,“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这一现实,描述的是无数购房人的共同感受。

  2007至2009年,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微生物专业硕士,“贸然”闯入了京城房产中介行业,见证了北京楼市戏剧性的下跌和上涨。在楼市的跷跷板中,他悟到了什么?《财道》对他进行了采访。

  金凯,“80后”中第一拨硕士毕业生,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毕业,今年29岁,未婚,2007年进入房产中介行业,从一名普通的跑盘店员到成为中介公司门店经理,再到辞职后梦想拥有自己的中介公司——这是金凯历练两年的轨迹。

  采访的地点在西四环某小区的一座塔楼内。金凯租住的“蜗居”,是一个与另两名同行合住在一起、只有不到20平方米的群租房。

  站在15层的阳台上,望着眼前成群的楼盘,金凯感叹:“北京这么繁华,却没有我安身的地方,总感觉不像是在自己的城市。”

  “买房,必须准备买。我现在努力的,就像电视剧《蜗居》里演的,一样一样的生活。” 金凯说。他想起了《蜗居》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

  京城楼市初体验

  “个人的想法与社会的需求不吻合,就不太容易配对。社会提供的职位不愿意去,自己想去的又没有,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结果。”这是金凯从一名微生物专业硕士演变成一名房产中介的基本思路。

  2007年11月3日,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金凯早早做完了论文,一头扎到了北京。他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不能让父母养着。甭管什么工作,找一个就行,挣点钱,认识社会。当天,他就应聘了两家公司,一个是期货公司,一个是房产中介。听说房产火,金凯选择了后者。当天面试,当天上岗,金凯进入的是一家在崇文区新拓展市场的中介公司。面试了十五六个应聘者,最后就剩下仨人,他是其中之一。开始公司连店面门脸都没有,在一个写字楼里办公。有事就约个时间在肯德基碰头,然后开始一天的跑盘,了解周边的配套和社区。

  2007年底,楼市不景气,就业也同样不景气。“名牌大学生跑到北京当中介的很普遍,我们当初一起做的,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二外、北方交大……”金凯说,同事都是新招来的大学生,所以干劲特别足。一开始,刚入社会的新人没有“资源”,他们就从别的中介看,从网络上找,从小区物业问,或者在小区楼前摆个小牌,发名片、发传单、发小广告……对于小广告,经历了两年风吹日晒经历的金凯并不避讳,他笑着说:“基本都是我们这些人发的。”

  “刚来的时候特别苦,住地下室,没暖气,一个月房租340元。实习阶段底薪1100元,学校发的研究生补助每月还有200块,比别人幸福一些。吃饭一天限制在10元,早晨一杯豆浆、一个面包,中午炒饭,三四块的那种,或者两个饼一碗汤,晚上也都差不多。很久没有吃过肉。”金凯说。长期没有肉吃,让金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抱有一个梦想:“刚开始跟游击队似的,每次碰头开会都选在肯德基那种地方,不过从来都是看别人吃鸡腿。我总在想,等‘开单子’了,给同事一人买一个全家桶!”

  “超越巅峰,挑战极限,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这是金凯在公司里每天必喊的一句“战斗口号”。“当时感觉可傻了,跟搞传销的差不多,但人困难时,总需要个精神支柱,后来习惯了,天天喊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到公司3个月后,金凯终于“开单”了,卖出了一套国瑞城的房子,319万。中介费公司收了7万,而他的提成是5600元。金凯实现了他的“全家桶”梦想,同事也只剩下了3个。

  临近过年,金凯用第一笔收入为母亲买了一条金链子、几只北京烤鸭回了老家。

  2008年,金凯回到学校毕业论文答辩,随后再度来到北京。而他的同学,不是在校读博,就是在药厂、生物制药公司做实验。在彻底逃离了与小白鼠和瓶瓶罐罐打交道的世界之后,金凯决定沿房产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见证寒冬与疯狂

  金凯承认,他刚刚进入房产中介,就像是一头撞进冰天雪地的驯鹿。2008年的北京楼市,正经历着行业的低谷时期。

  “2007年特别高成交量的时候没赶上,2008年整个一年,几乎都是寒冬。”金凯说,进入这个行业时才感觉卖房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不像原先电视里忽悠的房子特别好卖。他用了一个词,就是房价就“固”在那里。“房主不愿降,1.5万一平方米顶多也就降个一两千,而一些中端楼盘的小区,还是两万。”金凯说,他进入那家中介没多久,附近就有两个店撤了。别的中介也不停地关店。

  “客户”,在这时的房产中介这行看来,比救命稻草还重要。“只要有意向,不管买不买房,都算客户。”金凯说。可那时,房产中介的业务清淡到每天偶尔有一两个人上门,也只问不买。“有时一天也来不了一个问一嘴,甚至好几天都没有一个人。”金凯说,当时他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就是:很多人天天呆在家里看新闻,琢磨着房价还要跌。

  天天除了跑盘,金凯就琢磨着买房卖房人的心理。“您看,都挂了半个月了,看房的都嫌贵,是不是降点儿?”隔几天,金凯就给房主打两个电话劝其降价。

  2008年底,楼市一年的萧条让很多卖房人憋不住劲了。“打几个电话,房主说便宜10万,再打两个电话,又便宜5万。”金凯说,中介的工作其实就是议价,后来都不用议价,房主直接往下降。

  2008年底到2009年初,北京楼市的坚冰开始融化,二手房市场开始走出新一轮暴涨的轨迹。

  从2008年底开始,金凯感到看房的人开始渐渐多了。不过出手买房的人还是不多。“量明显有增加,过去是一个人没有,后来每天总有三四个来看房。”金凯说,开始价格还在低谷徘徊,但渐渐地有量了,二月、三月、四月、五月,一个月比一个月高。刚开始的时候房价还没涨,后来房东一看买的人多了,就开始跳价。金凯回忆说,拿幸福家园来说,总共出20套房,多大面积、多少价格、朝向,全都能背下来。可第二天价格就全变了,1.5万、1.8万、2万……几下就上去了,后来量价齐升。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崇文区幸福家园的一套129.7平方米的房,年初由他经手198万出的房,仅仅两个月后有人出260万要买。“回头想想,那时都说经济危机,其实净瞎掰,都是拿这个说事,不过是大家的从众心理罢了。”追涨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今年八九月份。金凯发现,很多房主的要价开始有点儿离谱了,买房者又开始观望起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