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100万银行返8000 成都二手房贷"返点"开闸(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贷款100万银行返8000 成都二手房贷"返点"开闸(2)
2009年12月07日 10:54 来源:四川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静观其变 大银行在等待规范

  在C银行个人信贷部负责人看来,银行与担保公司、房屋中介之间说白了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合作得密切,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当这根利益的平衡链条被打破时,一切都变得苍白无力,“付出同样的劳动,他们能得到更多回报,中介把单子交给其他银行做也很正常。”

  该负责人称,在二手房贷款市场,他们做得还不错,市场份额居前列,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了几亿元,可自从返点之风在成都刮起之后,到现在也没恢复元气。据说,以前每天能放出去几十笔,从六七月份以后,顶多也就十几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客户要求必须在这家银行贷款的。

  “头痛,说起这事就头痛。”看着近几个月直线下滑的信贷数据,这位负责人充满了焦虑。据说,在这轮返点风中,一些与自己合作了多年的担保公司也改投其他银行,“我们没有执行返点,只好靠关系,尽量来维系。”

  据说,某中介公司负责人曾经给他算过一笔账,以一笔50万元的贷款为例,公司实际利润只有几百块,“即便银行只给2%。的返点,公司利润也能增长超过一倍,这笔钱至少可以帮助公司增派更多人手拉业务。”

  好在二手房贷款对该行个贷业务的贡献度只有10%左右,而今年任务早已完成。C银行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暂时不跟进,是考虑到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而自己所在银行对二手房的贷款审批也有严格流程,不可能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放弃风控,“我们想再观察观察,看看同业的反应。”

  返点超过5%。我们就坚决放弃

  “如今至少有两家银行在大张旗鼓地返点,从10月份开始,我们也返点了,平均费率2%。。”上周五,D银行零售业务部负责人承认,这次执行阶梯式返点政策,只为应付一下竞争对手带来的冲击,从近两个月情况看,业务量略有好转。

  该负责人称,早在两年前,该行总行就允许其根据市场需要实施返点策略,“两年来都没执行,也是不希望打破这个市场的平衡。”不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该行二手房贷款量就大幅下滑,每天交易笔数从十几笔降到几笔,“启用返点政策,也是无奈之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申请二手房贷款的客户,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首次从银行贷款,获得7折利率的几率非常高。如果以4.158%的7折年利率计算,银行得到的利差只有2个点左右,扣除1个点的风险准备金,再扣除必要的人工、水电等成本,银行实际利润已非常微薄。据说,他们曾做过测算,一笔住房按揭贷款平均只需要5.7年就偿还完毕,“返点2%。我们还能承受,如果要超过5%。,我们坚决放弃。”

  在他看来,有银行愿意给出最高8%。的返点,从实际利润来分析基本上是不挣钱的,“或许对方是为了尽快占领市场,为以后拓展新业务打基础。”

  上周,记者电话采访了点燃这轮“返点”的A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返点是监管部门不允许的,他们也没有统一出台这样的政策刺激业务量,但不排除旗下有支行拿出营销费用回馈中介的可能性。不过,该负责人证实,自从今年启动二手房贷款业务后,到目前贷款余额已超过8亿元,规模增长得特别快,“这主要是因为其他银行基本上都不做了,而我们渠道广。”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杭州市工商部门已介入二手房贷款“返点”调查,这种行为涉嫌商业贿赂。昨日,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杨仕建律师指出,如果银行与中介公司对返点费用都没有入账,进行私下交易,则确实涉嫌商业贿赂;而如果双方把这笔钱都有入账,也进行了正常纳税,那只能算是正常的营销行为,不涉嫌商业贿赂。

  当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等地都叫停二手房贷款返点行为后,成都的情况是否会进一步蔓延,监管部门或同业协会是否会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本报将密切关注。本报记者 杨斌

  新闻背景

  各地纷纷叫停房贷返点

  2009年9月16日,深圳24家中资银行行长在当地同业公会的见证下签署《公约》,承诺从10月1日起停止向中介“返点”。

  2009年11月中旬,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表示,正在拟定《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自律公约》,欲让银行停止向房产中介“返点”。

  2009年11月24日,浙江省银行业协会向杭州各中资银行下发了房贷业务自律公约(讨论稿),要求各家银行停止向中介“返点”。

  几天前,广东省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周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叫停返点的公约条款正在草拟中,并征求各银行意见,内容将参照深圳各银行签订的《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自律公约》,并争取在明年元旦前完成签约。(成都商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