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进行时 组合拳能否招如火箭上的房价?(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调控进行时 组合拳能否招如火箭上的房价?(4)
2010年01月22日 09:49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观点

  观点1

  政策影响初步显效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主任杨红旭:交易量大减主要就是受政策影响。

  自从1998年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估计从未有过如此密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竟有6次之多,而且政府高层官员还多次表示当下房价不合理,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现象。

  一连串的调控政策如同金箍一般套在了楼市这个不听话的、精力过于旺盛的顽猴头上,并很快显现出了威力。

  北京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短短一个月内,中央6次大手笔调控楼市,即使在2007年也没有如此的政策密集度。虽然政策的执行效果有待市场确认,但是对于购房者来说在如此高价的情况下,政策给了观望的理由。

  鑫尊地产市场推广经理龚靖:政策的连续出击,可以对抑制房地产投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老百姓绝对是好事,因为飞涨的房价已经成为老百姓沉重的负担,稳定房价让房子重新回归其本质,即房子是用来居住享受的,不是用来炒的,更不是政府借以敛财的工具,房地产的健康理性发展才是真正的王道,急涨急跌都只能让中国重蹈美国日本的老路,让老百姓背上沉重的负担。像二套房贷首付不得低于40%这样的政策应该有连续性,2008年从紧,2009年从松,则是让2008年压抑的需求,在2009年集中释放,造成短期内房源供不应求,造成房价暴涨的恶劣后果。先抑后扬,是控制房价的大忌,而且还会由于短期累积的泡沫过高,将来会面临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灭顶之灾,故新出台的二套房贷政策,希望政府将这一政策持续下去,这样中国的房产市场才会保持理性和健康。

  观点2

  政策过于温和

  房地产高级经济师章林晓:国11条中对二套房贷款的规定,相较以前应该说“温和”得多了。2007年9月,央行、银监会就二套房首付比例4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1.1倍曾作出过严格的规定。而这次只规定了二套房贷款的首付比例不低于40%,但对贷款利率则留下了“按照风险定价”的操作空间。不管市场向上还是向下,只要有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下浮利率,其他银行肯定会跟进,除非监管部门对“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这一模糊性表述做出解释,否则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也不算违规。

  杨红旭:“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为商业银行的操作留下了一个差别化对待的空间。

  张大伟:虽然从去年12月开始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但是政策的导向性明显偏宽松。政策出发点以增供应抑制价格飞涨,这给市场的影响远小于2007年底增加交易环节税费带来的打击。

  观点3

  短期效果难以持续

  虽然最近各地都出现了成交量大幅下降的现象,而且杭州、温州等城市还出现了大规模退房的事情,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只是短期效应,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出台,市场交易量很快就会出现反弹,“指望房价今年大幅下降,更是不可能的”。

  张大伟:最近两个月将会因为市场对系列政策的适应期出现成交量明显下滑的迹象,部分区域的房价很可能会出现5%-10%的下调。虽然从房价上涨速度看,的确已经有泡沫化,但是针对大规模投资以后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来说,房产的保值因素已经获得了大部分人的重视。因此,只要不出现明显的信贷收紧政策,楼市依然是最好而且唯一的投资渠道。一旦市场对12月开始的政策消化完毕,春节前后将可能出现类似2009年初的爆发。

  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虽然在新年的成交量下跌了73.6%,但是需求并未下降如此多,新增需求减少仅在40%左右,而且新增加的购房者中50%都存在抄底的心态,依然表示只要房主愿意降价非常希望能够购房。

  经济学家李开发:近期由于政策调控,开发商开盘数量少,购房人有市场观望的顾虑,估计有3到4个月的“中场休息期”。

  观点4

  二季度将是指标

  杨红旭:受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作用,一季度将成为今年最低迷的时间段,而二季度将决定全年市场的整体形态。

  如果3-4月份市场反弹过猛,导致价格重新飙升,则还会招来更严厉的调控。所以二季度市场会升温,却不会出现高温。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目前北京商品住宅市场需求仍比较旺盛,购房者对房屋的增值保值预期依旧较高。在短期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将呈现短暂的供不应求现象。此外,经历了2009年的热销,开发企业已经失去了快速回笼资金的压力,预计2010年北京商品住宅仍将维持上升走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