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再祭调控刀 能否起到预期之效仍尚待观察(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市再祭调控刀 能否起到预期之效仍尚待观察(3)
2010年04月29日 1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后一根稻草

  伴随着房地产业的狂飙猛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北京CBD已经形成了以金融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文化传媒聚集发展的区域。截至2009年底,CBD区域的平均入住率达到86%,区域建设已经完成80%以上。

  此时的中服地块,已经身价剧增。早在2008年,业内就曾预测中服地块的出让价可能突破80亿元,及至2010年更被认为有望超过100亿元,成为北京新地王。

  围绕中服地块的明争暗斗,不过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的一个表象而已。

  度过了2008年资金链几近断裂的艰难时期,2009年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加快了抢地的步伐,导致“地王”纪录被不断刷新。其中,坐收土地溢价的地方政府更是获益颇丰。仅以北京为例,2008年,北京土地收入为493.9亿元,为2007年和2006年卖地收入的总和;而2009年,北京土地合同收入932亿元,实际完成土地出让金收入494亿元,为2008年和2007年的总和。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持续数年的调控拉锯战中,越调越涨,2009年的抢地大战进一步加大了房价上涨的预期。2009年12月16日,央行公布了一份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四季度,有近七成(67.2%)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这一比例较上季提高2.1%,连续两个季度攀升,但房地产仍然是居民投资的首先。

  据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于去年11月曾经向住建部要房地产相关数据,后来在写给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专题报告中称,房价继续疯涨,“已影响到社会稳定”。

  在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民间呼声的共同催逼下,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也在全国“两会”前密集出台。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国四条”表态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随后推出的“国十一条”直接剑指高房价。

  此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收、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打击炒房的配套措施相继出台,而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也联合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以打击囤地炒地。

  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深知“蜗居”滋味,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把房地产市场管好。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何永智、张礼慧、严琦走访了北京海淀唐家岭的“蚁族”,掩面流泪的委员们将“蚁族”话题延续至全国“两会”。

  但此时的市场环境和人心,已非昔比。就在“国四条” 公布之日,房价及成交量仍创历史纪录。此番调控,该要如何进行?

  北京市政府显然不想在“两会”这一敏感时期引火烧身,原定于3月8日完成交易的中服地块不得不推迟。就在3月4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上,悄然出现一则将中服地块竞价截止时间推迟至3月25日15时的公告。

  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此后,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出台更加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

  最终让中央下决心调房价的,还是全国“两会”后暴涨的房价,而直接诱因则是北京三地王。

  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3月15日,位于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号的土地储备中心2层大厅熙熙攘攘,一度备受煎熬和指责的开发商们争相见证新“地王”的诞生。

  当天,央企背景的中信地产和远洋地产,分别以52.4亿、40.8亿的总价力挫群雄,相继成为总价和单价地王,但随后中国兵器集团旗下的世博宏业也在大战60个回合后,拿下了一块楼面价将近3万元/平方米的地块,并超过远洋地产此前创造的2.75万元/平方米的新高。在这三个央企新“地王”诞生当天,就有人惊呼“房价又要上涨了”。

  这一天,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成交了6块地,共97.8万平方米,“吸金”143.5亿,平均楼面价超过1.6万元/平方米。这天的土地成交量,超过此前一个月的土地市场成交量总和。

  一则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是,三地王产生当天,北京市主要领导即接到中央问责电话。当晚,北京市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等各个部门连夜查找“地王”产生的原因。“最后查出来,问题出在制度上。”一位接近北京市政府的开发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紧接着就释放改革招拍挂的信号。”

  3月19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宣布暂时不再安排热点地区高价土地交易,同时改进土地交易方式,而中服地块即为第一个被暂停交易的热点板块。(本刊记者王家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