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出重拳 中国经济能否避“误伤”?(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调控出重拳 中国经济能否避“误伤”?(2)
2010年05月17日 09: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息时点或延后

  上海证券报: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判断加息时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通胀,在CPI即将突破3%这个红线的趋势下,加息时机是否已经临近?您判断央行将会何时加息?

  杨涛:央行的利率政策主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即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就业、资产价格。就近期的情况来看,则主要是关注于资产价格问题,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调控问题。通过综合考虑,我们认为首次加息时机暂时还未来临,首先是由于当局还在观察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二是由于欧洲债务危机造成的外部不确定性还有很多。当然,如果CPI突破3%,就会促进加息压力变成现实,这种情况在第三季度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桂浩明:央行是否提高利率,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通胀是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如果连续3个月以上出现负利率,那么进行升息操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从今年2月份起,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3月超过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应该说升息的条件是具备的。但通常央行还会再观察一段时间,特别是要考察一下年初的紧缩政策是否在通胀预期管理方面见效。因此,估计近期它还不会考虑升息,比较有可能的时间点是在7月份,那时上半年的通胀数据已成定局,数量调控的影响也可能得到全面评估,此时再进行升息也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孙立坚: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欧元区不一样,不是盯住通胀的“单一”目标制,而是要考虑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展(增长和就业)和物价水平(通胀、实际汇率和资产泡沫)等多项指标的影响。综合上述因素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我们认为近期不会轻易加息。具体而言:

  首先,中国经济虚火过旺,实体经济的繁荣还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所以,现在加息、“一刀切”地去增加资金成本,有可能不但没有压下房地产市场的虚火,反而,会更使得市场因为实体经济成长的势头受到抑制而不得不将更多资金转向金融市场。

  其次,加息已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单纯的货币政策手段。它已被市场解读为采取加息的国家所释放的一个明确“退市”信号。如果此时本国经济活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那么,市场过度的恐慌,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和消费的萎缩现象,使得原先“救市”组合拳所带来的经济复苏绩效都会付诸东流

  第三,欧美经济的发展格局与亚洲和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美国和欧洲,核心通货膨胀率尚未大幅上升。实际上,由于失业率和闲置产能依然很高,再加上希腊的“新问题”和华尔街的“旧账未了”,通货紧缩仍是他们担心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反,没有采取加息的东亚各国,比如韩国、泰国、印尼的通胀水平都出现了大幅上涨。很多迹象表明国际游资已经进入了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明显的泡沫现象。所以,中国政府选择“数量调整”的做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而不是采用会导致海外“游资”进一步流入的加息方式,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