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眼里的楼市新政:给楼市降温 而不是降价(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开发商眼里的楼市新政:给楼市降温 而不是降价(2)
2010年05月23日 11:40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关于后期事否还会有更严厉的措施出台上的争论上,各位嘉宾也发表了观点

  任志强:

  它只能说在加紧研究,国十条里要出的文件就是已经规定好应该出的文件,建设部现在还没研究完,如果形势达到满意它就不出了,形势不满意它就继续按照国十条定的继续出。到现在为止,第二套住房标准有人确定了吗?没人确定,文件上写着要由建设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确定要发文,到现在也没发。

  卞洪登:

  这件事我感觉。其实就是见好就收,今后是一些打扫战场的后续文件会有一点,像急于出台的,疾风暴雨式的使房地产下滑跳楼的政策,我想绝对不会再出了,国家的经济也不容许会再出了。

  聂梅生: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国务院常务会经常要研究的问题,所以我比较盯住国务院常务会说些什么。因为它不光是房地产,它和很多的因素是有关系的。比如说通胀预期会不会上去,一般讲房地产价格和通胀是结伴的,如果通胀预期上那肯定房价就要上,那可能它就治理通胀,收缩流动性,治理房价,这就是一揽子政策,如果通胀预期没有了,少了,那可能其它的问题会上来,比如投资下降,然后人民币被升值,出口也下降,投资也下降。那可能问题就变成GDP的问题了。那就是怎么保8的问题就变成它的一个重要的政策了。所以我觉得与其咱们坐在这儿说房地产,不如更多地看一看整个中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是不是能够很快到位,等等。因为现在第一轮政策出完了以后,我也一直在等着地方政府出台细则。这个还没等来呢。

  主持人:

  很多城市的细则还迟迟没有出来。包括上海,杭州。

  聂梅生:

  热点城市大家脑子里肯定是那几个。而且现在各个城市大家的市长,我最近下去的比较多,都是让自己尽量别被列入重点城市。因为列入房价上涨的重点城市就要出政策就要出细则嘛。我觉得去期待新的政策,那下一步新的政策出台之后,新的细则又如何,所以我还是比较重视现在第一轮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细则。

  继新政推出之后,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陆续出台了调控细则,对于新政目前呈现出来的效果,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则作出了自己的预测。

  任志强:

  我们监测了30个城市,其中24个城市交易量是急剧下降,而且下降的比重是巨大的。最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股市下跌,因为股市是先于投资,然后是楼市下跌,除非宏观政策做了调整。这个投资下降我们已经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是最好的一种情况,股市下跌,交易量下跌价格波动了,然后继续出现一些打压政策,但是开发商会在地价低的时候抄底。如果这种概率不出现,一定会出现下一阶段的供不应求现象。

  而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楼市新政的推出将会推进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的进程。财税改革当然需要,现在看起来也已经紧锣密鼓,现在要让地方政府找到一个合理的、稳定的财政渠道,这个事情我觉得是重要的。大家看到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房地产市场调控那么难,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关系,如果我们不把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对土地的依赖,在动用土地上没有自己更多的想法,而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来供应土地,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平抑我们的房价。

  而对于新政可能带来的税制改革,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孟晓苏:

  现在物业税问题已经是加快研究,而且最近在国十条、国四条里都提出了要研究相关的税收政策。这里面可能包含着物业税,至于如何征税,其实也不难,我们来设计一下,叫两种税率四步走,第一步走是把商业地产实行税制平移,第二步是从小产权开始起征物业税,

  按照国际标准税率,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税率,没有优惠的税率,美国的标准1%到3%这样来征税,第三步就是关于现在议论的从豪宅或者多套房来征,当然我认为这个税率是按标准税率,但是怎么样来区别是不是豪宅这个问题比较难办,

  主持人:

  我们现在关注的第四个问题,其实是在楼市的调控中保障性住房也是政府关注的焦点,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来做才能进一步的稳定楼市呢?

  聂梅生:

  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设计我觉得始终是动摇不定的,这是非常有问题的,一开始经济适用房变成商品房的一种,然后在市场上销售,变成很多开奔驰的去买经济适用房。后来一下子重新设定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结果现在就形成了一种保障性住房的围城效应。你觉得你好心,你这个收入就应该进入保障性住房、就应该去买经济适用房,然后政府把土地等都优惠了。结果真让他买的时候呢,他不干了,因为保障性住房是不完全产权。他在外面买不起的,说商品房房价很高呀,希望降价,它说那你就去买保障性住房,真正让他买的时候他不买。因为一看是不完全产权,还不能用保障性住房来增加他的财富。甚至一些政策现在制定出来以后,不能租,不能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真正到最后,他5年以后经济适用房转商品房的时候,75%要交给政府,就是差价的75%要交给政府。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围城效应,所以我觉得在政策设计上还是要更仔细一些,更慎重一些,来出这个政策,不要好心做不成好事。

  任志强:

  保障性住房是应该是对人权的保障,香港大概13平方米到40平方米之间,个别达到57平米,都是在60平方米以下。但是我们现在经济适用房的标准都恨不得达到90平方米,两限房的标准能达到120平方米,这个概念错了,过度承诺一定会让政府的财政无力承担。今天承担完了是不是明天还有人要保障呀?后天是不是还会有人在竞争中失败要保障。所以根本上解决问题得解决货币问题。

  孟晓苏:

  其实社会上不是没有资金,现在光是保险业就有四万多亿资金,刚才我算了一个账,11500亿的廉租房建设从四万亿拿出3%点几就够用了。现在国外是允许保险业投资政府的公租房的,美国允许25%的保险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其中主要还是政府的公租房。而我们现在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立法,允许保险业投资不动产了,但是我们还缺这样一个金融产品,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可见我们不知道政策上哪根弦还没有搭上。

  冯长春:

  公积金也沉淀了很多,公积金只能在当地在本市来用,有一些小城市或者中等城市有很多公积金,但是它没有用起来。我们提议能把公积金流动起来,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投资,这个城市的公积金给北京用了,比如说呼和浩特市的给北京用了。那北京需求量大,这样流动的资金也可以解决问题。我觉得关于保障我觉得不一定都给他房子,就是你保障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从贷款的优惠上,让它去买普通商品房,低价位的商品房,可以从贷款上优惠,另外可以从税收的减免等方面去解决,不一定非要盖一个房子让他住进去,也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税收的手段,支持他去买普通商品房,这样可能减轻政府的压力,这样他可能更快解决住房。

  对于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国金证券(15.34,0.60,4.07%)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金岩石:

  其实要解决住房问题,我认为太简单不过了,两个中心两条线,一个公租中心,政府建立公租中心,以市场价格50%,半价向农民工到局长提供公租房,解决了70%以上人的住宅需求。我国的公租房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公租房的成功建设经验。一个估值中心,跟我们在美国一样,职业化估值中心,估值中心必然确定一个均线,均价以下免税,均价以上到均价三倍开征1%以下新区开发税,二十年为限,我们现在还剩15年,可以有15年的住宅持有税。它的性质不是财产税,也不是物业税,而是新区开发税,15年结束,从均价三倍以上,1%到5%递增,这个方案叫做穷人下水、富人上山、假富人跳楼。用公租房引导租房消费,用房产持有税调节房地产价格,这就解决了80%以上人的住房需求。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解决住房问题应该重点关注社会的夹心层、以及中低收入家庭。

  顾云昌:

  中国社会当中现在其实我们的社会舆论,它的发烧的程度比我们房地产市场的发烧还严重,严重到哪里,严重是我们对我们的夹心层、对中低收入家庭关照得不够,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的出路在哪里。廉租房、经济型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房,特别是建设部强调今年要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下一步就是问责制落实的问题。但是第二个出路也应该找出来,就是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资金的流向问题,他的财产性收入问题要帮他解决,要找到出路。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一个是36条出来了,民间资本,鼓励引导它进入我们各个行业,中央出台,希望能够落实下来。

  半小时观察

  曾经看到有媒体打了个比方,在英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中国一个人有1千个关于房子的说法,房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了一个谁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成了一个谁都能说上几句的话题。房地产的天平上,我们已经被划分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还有更多连房奴也不敢当的等房族,多元化的主题决定了房地产政策不可能稀里糊涂一勺烩,否则就可能最后变成按弹簧,该压的没有压住,政策一松反倒蹦的会更高。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