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房贷徘徊在十字路口:放贷与惜贷的两难抉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银行房贷徘徊在十字路口:放贷与惜贷的两难抉择
2008年12月31日 15:28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楼市低迷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担心,出台的救市政策尺度也越来越大。继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放宽第二套房贷款条件之后,最近上海又出台了更为激进的地方版。

  而现实情况是,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收入减少,一些房贷客户正不得不面对还款压力加大。对于放贷主体银行而言,目前正处于政策压力、赢利需求、风险控制几个方面的构成的漩涡里,放贷与惜贷,抉择两难。

  政策之下,银行多渠道松绑房贷

  降压力,本息分开还

  日前,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宣布,将从明年1月1日起推出房贷相关产品,其中,“还款宝”就是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可根据自己收入状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还款方式。比如在一个固定期限内,只按息偿还贷款利息,期限到期后再偿还本息。“经测算,采用此种方式,客户每月还款额可以减少1/3,最长期限可申请三年。”银行认为,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贷款人的还贷压力。

  新增存量贷款都打7折

  前段时间各银行收口较紧的7折优惠政策,日前正悄然松动。多数银行都采取了新房贷可打7折的优惠措施。而由于各商业银行执行力度“有松有紧”,引发各银行间争抢客户的“转按”的竞争。民生等银行对于转过来的同名按揭实行7折优惠。存量房贷利率方面,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等表示,客户只要无逾期记录,也可向银行申请享受此优惠。

  二套房政策上海松动

  日前出台的上海“新八条”,没有提出限制第一套房产的面积大小,第二套房贷“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有专家认为,将会对其他城市的政策产生示范作用。

  左放贷 右惜贷 银行的两难选择

  任志强曾经说过:“房地产死,银行先死”。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也曾不避讳的指出:“中国房地产企业70%的资金来自银行,房地产已经‘绑架’了银行。”

  面对政府一波强似一波的救市政策,银行的房贷在逐渐放松。然而各银行深知:政府部门对房贷政策的意见毕竟是指导性的,银行在房贷业务方面应遵循商业化运作的规律,对不同资信状况的客户会给出不同的政策。

  记者从河北各家商业银行了解到,目前各行的房贷不良率基本控制在1%以下,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风险迹象。数据上,2007年底国内个人房贷总额约4万亿元,而到2008年国内个人存款总额约为20万亿元。与欧美国家1:1的比例相比,中国的情况依然处于安全区间。但是,各家银行的防范之心却始终没有放下。

  随着央行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来流动性就非常宽裕的商业银行手中又多出了几千亿现金。但是,许多商业银行宁愿把现金交给央行吃1.62%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也不愿拿在手里,因为很少有放心的渠道可以放贷。

  另一方面,在多次降息之后,作为房贷主流的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已经降至5.94%,7折之后只有4.158%。而目前最长的5年期存款利率3.60%,利差只有0.558%。这点利差还不够覆盖银行的运营成本。这些只消耗成本不产生效益的资金运作不好也会吞噬大量的利润。

  明年房地产贷款宽严不一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判断,我国出口的进一步下滑已成定局,房地产投资也将由20%的增速转变为明年向下20%到30%的萎缩。

  采访中,银行业人士分析,房价下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体现在银行房地产抵押品价值下跌、增加银行不良资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增大等等。早在今年8月中旬,银监会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深圳、宁波等七省市银监局发出了《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有银行测试结果显示,如果房价下跌20%,个人房贷不良率将大幅上升;如果房价下跌超过40%,个人房贷不良率将上升约40%。而在此前,很多银行认为即使房价下降35%,房贷不良率仍不会突破2%。 而眼下已近岁末,在某些城市,房价下降35%的假设正在变成现实,房地产业对于银行的影响也引发了更多方面的关注。

  而正是在此背景下,左惜贷,右放贷,对个人房贷放松,对房地产开发贷款收紧,面对调整中的楼市,银行的抉择难度在一天天加大。(记者 武岩生)

  [调查]

  居民购房意向创十年最低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昨日公布第三季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三个月打算买房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3.3%,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下降1.8和2.8个百分点,并创1999年调查开始以来最低水平。

【编辑:高雪松
登陆/注册          匿名评论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