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考”:中国憧憬“后世博”财富继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中考”:中国憧憬“后世博”财富继承

2010年07月31日 2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25日,上海世博园新西兰馆前的舞台上,几名身着传统服饰、全身布满粗犷纹身的毛利人表演土著舞蹈“哈卡战舞”。舞蹈热情似火,深深感染着现场观众,不时博得阵阵掌声。  中新社发 残弓 摄


 

    上海世博会场馆  中新社发 赵文斌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上海7月31日电 题:世博“中考”:中国憧憬“后世博”财富继承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不止一次地在媒体上看到如此评价“上海世博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会排队的中国”,从国民“笑对排队”这个细节开始,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大抵就是“一切始于世博会”背后的意义。

  7月31日,上海与世界这场耗时184天的约会才走过一半历程,此间各方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后世博”的憧憬,翘首以盼收获世博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财富”。

  对参观者而言,世博会带来的收获是一种直观的视觉享受。184天的会期中,共有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集中进行展示;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参观者品尝着东南亚的美食,欣赏着非洲风情的歌舞,打量着科技描摹的未来图景,尽情享受着“不出国门看遍世界”带来的乐趣。

  对参展者而言,世博会宛若一个无边界的“舞台”。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你所能想到的尽可以在“舞台”上充分展现:从文化艺术领域的碰撞,到思想创新领域的交锋,到人类种族、国界的突破,共同思考与探索着未来城市生活的转型。

  对组织方而言,世博会更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多策并举迎战高温酷暑,还是未雨绸缪做好防汛防台准备,组织管理者从世博的运行中学到了如何高效有序地进行城市管理的宝贵经验。

  其实,这笔财富究竟为何?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诠释,而在东道主上海市市长韩正的心中,他希望能够留下两部分的财富,一个是硬件的方面、有形的财富,“世博园就是有形的财富”;另一个方面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财富,“这对于未来上海城市是很重要的。”

  在如何保留有形财富方面,上海市政府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筹划。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表示,世博的许多服务措施,是组织方学习国际、国内众多好做法进行的创新,今后还要不断地改进;因为受到公众的喜爱,很有可能未来在上海加以推广,满足服务上的需求。

  对于“后世博”的规划,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并无丝毫懈怠。洪浩说:“不仅是园区的规划,而且是对整个世博在8年的筹办过程当中,特别是6个月的运行中间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在进行研究,如何使它能够继承下去,能够成为未来上海和中国城市发展非常好的推动力。”

  第一次引入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个概念,第一次创造性地开通“网上世博会”平台……诸多的首次,也让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看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世界在更为直观的片段中重新审视着这个文明古国的全新变化。

  “举办世博会是时代赋予上海的一次机会,如果任何一个领导错失了这样的机会,那是对历史的犯罪”,从韩正的言语间不难看出,如何做好“后世博”的开发,并用好世博会赋予的两笔得来不易的财富,这才是摆在上海乃至中国面前更值得思考的命题。(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