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蚕岛:诠释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流长的日本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紫蚕岛:诠释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流长的日本馆

2010年08月02日 0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3日,上海世博园,游客乘船前往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该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上海8月1日电 题:紫蚕岛:诠释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流长的日本馆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日本馆的人气在世博园里一直非常旺盛。诠释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流长的日本馆,成为中国游客参观的热点。

  “21世纪遣唐使上海世博会奈良周”刚落下帷幕,OSK日本歌剧团带来的舞台剧《长安-奈良·梦的旅人》,讲述了唐代从奈良远渡中国并在中国活跃的中日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吕的故事,再现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此前,从日本大阪出发的帆船“憧憬号”,沿着当年“遣唐使”西渡路线抵达上海,船上最为特别的是一批“学生遣唐使”,作为友好亲善大使,不仅一路上亲自和船员们一起掌舵驾驶,还参观了世博会,与上海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记者在日本馆看到,这里专门开辟一个以“遣唐使”时代为中心的展区,展现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如何经历变化,传承发展至今。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200多年间,为全面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极盛时期有五六百人分乘4艘海船大规模来华。“遣唐使”的派遣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堪称空前。

  日本国家馆日,日本重建一艘1:1仿古“遣唐使船”,沿着先人的航路吴市、博多、长崎、五岛列岛,驶进黄浦江畔,巡游上海世博园,掀开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崭新的一页。

  日本馆内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用它那纤细的手指为参观者弹奏一曲中国民歌《茉莉花》。像这样淋漓尽致展现中日两国文化渊源的元素,在日本馆里十分突出。象征中日之间“紧密联接”的弧形穹顶的蚕茧造型,取“蚕有长寿”的寓意。而从蚕茧中抽取蚕丝、织成丝绢的工艺,正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被称为日本的国宝级丝织艺术西阵织,也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回娘家”。这门艺术是在中国宫廷编织技术上演变过来的,在15到16世纪期间,中国的宫廷编织技术,包括金线、银线编织技术传入了日本。

  记者发现,日本馆的一座座精美的日式屏风画,也源于中国古代唐朝。由于受唐代绘画的极深影响,日本很快出现了美术史的辉煌期。日本屏风画在“唐绘”以后虽有发展,但仍留下了中国绘画的烙印。日本馆方选送的高精度复制的三幅国宝级作品,其中《四季花鸟图屏风》的画家雪舟与中国颇有渊源。

  在日本馆乘坐电梯上升,记者看到鉴真东渡的介绍,通过灯光和微黄画像的烘托,展现了系列反映中日两国的长期友好代交流历史。中国的鉴真和尚最早把中国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中药知识、雕塑艺术、书法绘画、刺绣编织、汉语诗文、烹饪技术等传播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本人民十分感恩,把他称作“文化恩人”。

  为了让日本馆拥有一个“令人亲切”的名字,日本向日中两国民众公开征集馆的“爱称”,收到的3588个应征作品中96%来自中国,最终选定的“紫蚕岛”应该是中国人所取。上海世博会日本展区总代表塚本弘表示,有了“爱称”,日本馆在中国会更有人气。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