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热捧“非遗大餐” 云南“民族宝宝”旺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80后热捧“非遗大餐” 云南“民族宝宝”旺销

2010年08月29日 22: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8月29日电 题:“80后”热捧“非遗大餐” 云南“民族宝宝”旺销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一身绿色蝴蝶结的“哈尼族宝宝”、白衣飘曳的“白族宝宝”……29日,在云南活动周上的“非遗”展示区,上海白领胡烨亮一口气买了哈尼族、白族、彝族、瑶族数个“民族宝宝”布偶。

  “非遗”展示区的26个“民族宝宝”代表云南省26个民族,这些大大小小的布偶有着亮丽的民族服装、可爱的脸谱造型,亮相短短数日就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年轻游客。

  云南一家生产“民族宝宝”的公司的经理任立华说,“民族宝宝”每个的价格在50到80元人民币不等,日均销售额有五六千元人民币。将“民族娃娃”携回家的不少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族,更有不少是来自日本、欧洲的游客。

  胡烨亮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是上海世博园的“常客”,“非遗”展示区更是自己每次世博行的必经之站。他表示,每次来到非遗展示区都会来淘淘中国各地的非遗宝贝,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一个活动周上展示的一个微雕——在与直径2厘米左右的硬币差不多大小的微型雕塑上,刻有岳飞的全身塑像及著名宋词《满江红》。让他受益匪浅的是能借世博会与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非遗传承人交流。“他们让我知道,原来我们的不少非遗文化都濒临消失的险境,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上海世博会已成为海内外年轻一族认识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比如正在进行的云南活动周上不仅有惹眼的“民族宝宝”,还有傣族剪纸、月琴制作等多项“非遗”展示。

  走在非遗展示区,一曲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娓娓传来,云南葫芦丝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德光让一首首广为流传的云南民歌音符跃动世博舞台。现年40岁的杜德光来自云南“葫芦丝之乡”梁河,从14岁就开始学习吹奏和制作葫芦丝。他说,此次世博行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外游客,特别是年轻人能够认识葫芦丝这种独特乐器的文化。

  上海世博会已经举办了近4个月,平均每5天就会有一个地方活动周亮相,广东活动周上的佛山木版年画、四川活动周上的微雕奇葩、云南活动周上的“民族宝宝”,一方水土演绎一方“非遗风情”,让世博园成了非遗展示的“文化大餐”。

  专家表示,上海世博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展示舞台,令这些传承千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会拿出来“晾一晾”,也让更多的海内外年轻人悄悄爱上这道“非遗大餐”。(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