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和文明习惯成“后世博”两大关键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城市话题和文明习惯成“后世博”两大关键词

2010年09月28日 16:30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个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和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当世博园里184天的热闹散尽之后,我们最应该从中收获些什么?昨天(27日)是上海世博会的第150天,在本报举办的“世博启示与后世博效应”座谈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关于本届世博会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意见最集中的是两大关键词:城市话题和文明习惯。

  世博会结束后,我们与世界的沟通其实刚刚开始。据介绍,日本爱知世博会结束后,“自然的睿智”理念被财团法人地球产业文化研究所传承;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打造了一个国际机构——世界水理事会;下届综合性世博会——2015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已在筹建世界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世博会创设的“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讨论,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将其继续下去,这也是本届世博会最重要的精神遗产。

  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建议,利用世博会,趁热打铁设一个城市问题的研究基金,再争取办成一个“城市问题的达沃斯”,这样不仅可集世界智慧,继续开展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探寻,还可为发达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发展中国家人才培训提供平台。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也提出,现在的环境日(6月5日),发端就是1974年的美国斯波坎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能不能在上海常设一个世界城市论坛?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教授不无担忧地说,随着世博会闭幕的倒计时,大量思想精华将要散落,实在可惜。他和同事们正在筹建一座影响未来的展馆,希望能留住这些精华,并设置后续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本届世博会已取得的诸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能随着世博会的落幕而停滞不前,甚至退步,这也是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呼声。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表示,世博会是同时展示高端政治文明和日常生活政治文明的舞台,它完全可以影响日常生活的公民表现和道德。世博会能留下一些看似很微小的行为方式、文明习惯,但只要能成为城市文明成长的新因素,这就是一件大事。

  专家关注

  管好物,用好人,做好事

  徐波(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世博会后,关键要“管好物,用好人,做好事”。“管好物”就是要整理、消化、吸收好世博会上的各类新技术、展示资料、论坛发言等。“用好人”是要在后世博将那些懂得大项目运作又懂国际规则的办博人才使用好,他们将是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宝贵人才。“用好人”还包括用好那些与我们建立深厚感情的参展方总代表、工作人员,他们是联结世界最好的桥梁,不能世博散了关系就断了。“做好事”的事是世博事业,世博运营轰轰烈烈半年,筹备工作8年,要将世博好经验上升到制度建设上来。现在上海样样有序,但一个月后又会怎样?如连文明礼貌也出现滑坡,我们就难说世博会改变了我们什么。

  世博园可改建成公共客厅

  诸大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世博会落幕后,与其把世博园改建成贸易产业中心,或发展高档住宅业,不如将其变成一座公共客厅。世博会里的城市生活方式,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娱,这是一个看似轻松的大话题,它其实能引导出很多未来发展的大课题。

  新思想新理念更应受关注

  陈宏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通过世博会带来新技术,100年前比较明显,现在越来越不明显,因为现在的信息越来越畅通。但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采纳,让大众接受,需要世博会的平台。同时,我们现在太多地关注“新”——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推新,当然有必要,但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一些“旧”的东西我们做好了没有,无论城市建设和管理、传统产业都是如此。

  志愿、求索精神是重要财富

  林拓(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是工业化主题。159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回应了现代文明的另一主题:城市化。本届世博会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大量可参考模式。世博会的志愿精神、人文精神、契约精神、分享精神、求索精神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中,对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是志愿精神和求索精神。

  充分利用世博会仪式作用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不妨把世博看成一个仪式,参加仪式就要体面,就要表现文明教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进了世博园区表现会不一样。人生中难得的仪式,都是在培养我们对某种文化、某种规矩、某种道德的继承。我们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仪式作用,培养人们的文明精神、道德精神、体面意识,体现上海应该有的派头、腔调和味道。(董纯蕾)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