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国馆:城市化发展的中国答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世博中国馆:城市化发展的中国答卷

2010年09月30日 09: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拿着预约票,来自湖南的张大爷在排了4个小时队之后,终于走进了中国国家馆。一个展现30年来中国普通人家客厅变迁的展览,让他久久驻足。“1978年客厅”里的搪瓷杯、竹壳暖瓶和桌子上摆着的全国粮票,让张大爷仿佛回到30多年前。

  从“1978年客厅”里的老式收音机,到1988年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到1998年的25英寸平面直角彩电,再到2008年37英寸液晶电视走进寻常百姓家,仅仅是这个细节的变化,就足以展现出30年来中国人城市生活的巨大变迁。

  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有希望、有梦想、有尊严的美好家园,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命题。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今天,这个预言正成为现实,同时也成为人们在谈论城市化时引用极频繁的话语。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正体验着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同时,也宿命般地难以摆脱种种“都市病”的困扰——街道拥挤、环境污染,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以何种态度回应这一挑战,不仅事关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更将对人类文明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最具辨识度的世博符号

  在为本届世博会印制的宣传册和宣传彩页上,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无疑是最具辨识度的世博符号。这个位于世博轴东侧的斗拱状红色建筑,在这个夏天,已经取代了东方明珠,成为上海市的新地标。

  这个高69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呈倒金字塔造型的设计方案,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据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介绍,在334个方案的竞逐中,这一设计并没有通过初选。但在20进8的评选中,评审专家对选出的方案都不太满意,于是程泰宁院士又去翻查被淘汰的方案,并把落选的“东方之冠”捡了回来。最终,“东方之冠”胜出。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外形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介绍说,在中国古代,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就越复杂。这种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中国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传统的建筑结构让“东方之冠”散发出浓浓的“中国味”。很多走进中国馆的游客都在感叹: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

  品质更体现在细节中。为了找到最准确的“中国红”,从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设计团队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反复对比和挑选这种能代表国家形象的颜色:是北京故宫城墙的红,还是国旗的红?最终,他们在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院专家的帮助下,分析了故宫红色的成分,设计出4种相近的红色,分别用在中国馆外墙的不同位置——这使得整个建筑从上到下整体格调统一,细节上又略有变化。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设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把展示的主题确定为“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智慧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科学、技术、节能、低碳,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趋势,在这一基础上,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首先是空间结构——层叠出挑的架构,减少了太阳直晒,悬挑的设计不仅起到了节能等作用,而且给观众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其次是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屋顶——在以圆明园“九州清晏”为参考设计的9个岛上,设置了沙漠、森林、沼泽等地貌,体现中国特色。还有天台——观展平台可以同时容纳5000人,不但扩展了人们活动的场所,而且可以从360度观赏展馆全貌,同时兼顾到景观和拍摄效果。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地区馆则像基座一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对此,官方的解读是,国家馆和地区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则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时长8分钟的主题影片《美的历程》,是每一个进入中国国家馆的观众首先感受到的冲击。这部着力体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城市化进程”的影片,以时间为线索,诗意地展现了中国人30年来生活的细微变化。“在人与城市互相推动向前发展的历程中,我想提纯的一种精神是‘传承’。因为尽管30年来我们居住的环境从农村到城市,从简易到舒适,家园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代人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的梦想的延续。”《美的历程》导演陆川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特别想说的一件事是感恩父辈。我们拥有的不是一个个城市,而是建设家园的智慧。”

  备受关注的还有被现代技术“激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原本只有5米多长的北宋名作,被放大至128米,“铺”满整面墙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最大城市——汴京的繁盛热闹。而这,恰恰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在中国历史中的最好体现。

  中国馆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主题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一以贯之的主线,则着力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所要面对的挑战。

  “寻觅之旅”的体验展区,被誉为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在这里,观众将以一种特殊的“骑乘”方式,穿行在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中。有专家曾表示,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体现了农耕民族的文化特点,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种种充满智慧的居住解决方案,无疑是中国留给全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

  以生活智慧迎接城市化挑战

  头顶悬着的二氧化碳球阵,似乎在提醒每一个从下面经过的人: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

  3400平方米的“绽放的城市”展厅,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这里的第一个“景观”,就是一块电子显示屏,提醒我们近年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自然警示。

  中国国家馆展示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表示,这里展示的是中国人如何通过生活的智慧,迎接未来城市化的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答案”。

  3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在中国馆得到展示:风能的使用、海藻生物制油技术、太阳能发电。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我国在这3个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总量达2580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目前微生物制油已在内蒙古自治区付诸实施;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面板生产国,高效的光热发电技术在海南省成功应用;至202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将达2000万~3000万千瓦。

  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数以万计。经过估算,2010年将产生数亿吨各种农作物秸秆,假如全部燃烧将至少排放10余亿吨二氧化碳。中国馆展厅里展出了10种秸秆的综合利用方法,现场实物之一就是用秸秆制成的纸板箱。

  在“返璞归真”展区,有一片用1.2万个啤酒瓶搭建起来的显示屏。这种回收再利用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低碳主题最好的演绎和诠释。据有关专家介绍,一些国家运用科技将二氧化碳固定、填埋——这种碳捕存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反映,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帮助自然界恢复到碳平衡的状态,会是一种更加理想的境界。 本报记者 方奕晗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