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实践区悟世博之“道”:人水相依的城市智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走进实践区悟世博之“道”:人水相依的城市智慧

2010年10月04日 10:3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为配合世博第二阶段组织的“社科看世博”活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经济、社会、历史等人文社科研究者们纷纷深入被誉为本届世博首创的主题实践区,从各自专业视角,“看”上海世博蕴涵的新理念和新亮点。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够为观众们提供“看”世博的不同角度,主动思考世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理解世博各种高端展示背后所传递的意义,讨论科技发展与人类幸福的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社科理论工作者、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就世博主题、世博精神进行更深入、更长远的探索。

  世博会与社科研究难分难解

  童世骏

  从1851年的伦敦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既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也与社会科学难分难解。人们在世博展台和场馆看到的,不仅有蒸汽机、电梯、电话等技术发明,还有不同时期人们在生产方式、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之社会价值等问题上的认识水平,人们对城乡之间、东西方之间甚至劳资之间等关系的处理方案,以及人们对人类生存的时间维度(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和空间维度(特定地区和国家、全球甚至太空的关系)的各种理解。

  今天,上海世博会上的主题演绎、园区布局、场馆设计和展品选择,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经过人文社会科学提炼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现代社会之为“现代”、未来世界之为“未来”的理解和想像。这些理解既区别于前现代时期和农业社会的理解,也区别于现代化前期和工业社会的理解。假如有人从1851年的伦敦直接来到2010年的上海,最为吃惊的恐怕不是耸立在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而是在世博场馆频繁看到或听到的诸如 “低碳生活”、“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多元文化”和“和谐世界”等概念。

  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当代人类的“主义”或价值目标,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及其解决手段。同时,世博会展示的内容大多是自然知识和工程技术,但世博会本身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为社会科学研究人类文化尤其是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作为典型的“巨大事件”,世博会既是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的结果,也反过来给社会现代化的方向、进程和特点施加重要影响。它的出现表明,人类在实物生产方面和符号生产方面,都已经走出了匮乏状态,进入到“丰裕社会”。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是社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

  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

  金芳

  近年来,上海已跻身全球各类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城市、商业城市和创新城市的排名之中,但位次多在20名以下。其中,突出的软肋不仅集中在工业重型化、创造性产业和知识型服务比重明显偏低等产业经济领域,也反映在国际化居住和就业人口比例稀少、多元文化交融有限、多语种专才供应落后等社会文化领域,更凸现在举办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的便利条件较差、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入驻缺乏等对外联系领域。

  纵观今日世界,诸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城市已经成为对全球金融和生产资本拥有控制能力、对全球技术创新和品质标准拥有引导能力、对全球知识性产品和创新思维拥有创造能力的“非国家化”中心。从提升全球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上海急需在服务于世界城市网络的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流动规模上有进一步提高,在高附加值的无形贸易和消费服务创造上有进一步升级,在服务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的组织及职能上有所完善。

  如果说世博会前超常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面貌更新加速了上海向全球城市发展的形态建设,那么持续半年的世博会则正在并将继续对提升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有所推动。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世博效应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加以动态延伸,以利于上海服务全国、服务亚太、服务世界的功能升级。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适宜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

  虞震

  走在人流量相对较少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最为深切感受到的就是科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低碳节能。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各个展馆中,低碳节能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汉堡之家”,它充分利用“被动”能源,如人体的体温、阳光、地热、地冷等,耗能极少。再比如,马德里馆的“竹屋”既环保又节能,温哥华馆的混合结构建筑既保温又抗震。

  以人为本。上海“沪上·生态家”案例馆充分展示了“乐活人生”的各类先进技术:智慧厨房里,通过互联网下载的菜谱能实时提醒主人烧菜的步骤;三口之家展区里,小孩子学习有机器人来帮忙;探讨老龄化社会的乐龄之家里,沙发可以自动测量身体指标并通过无线通信定时传送给社区医生,老年护理床可以自动帮助老人翻身,还有一个端茶送水的机器人。种种充满人性的高科技,必将让未来城市生活更美好。

  因地制宜。各展馆的科技策略还处处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即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前瞻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生活智慧相融合,巧妙运用 “适宜科技”。比如,麦加米纳帐篷城的建筑形式采用适宜炎热地区的传统样式,但帐篷布不是棉布,而是采用特弗龙涂层玻璃制品的特殊材料,可以防火、挡风、防腐蚀、防滑,使用寿命长达25年,同时还具有“太阳光滤镜”作用,仅容许10%的阳光透入帐篷中,确保帐篷内的温度适宜。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人水相依的城市智慧

  张秀莉

  水文化是历届世博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的取法自然、巧夺天工,有的匠心独具、人工合成。水文化使世博会增添灵动色彩,呈现别样景观。

  最早广泛巧妙体现水文化的是1878年的法国巴黎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有意识地将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在吉祥物海宝中融入了水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在园区设计、场馆布置、城市最佳案例展示中,别具匠心地运用水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园区设计上,上海世博园区沿浦江两岸展开,巧妙利用自然景观将浦东浦西浑然天成地纳入世博会的整体展示中。开幕式上,黄浦江成为一个梦幻般的大舞台,滔滔江水如一卷徐徐铺开的长轴,将人类的文明进步缓缓展示。

  在场馆布置上,精彩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汩汩河流、粼粼波光中,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了水带给人们的灵动与恬适。青海馆内展示了包括“母亲河出生的地方”、“源上人家”、“第一滴水”等项目,折射出水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城市最佳案例中,倡导保护水资源。水乃生命之源,水资源的稀缺与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案例中,专门设置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杭州“五水共导”、成都“活水公园”、瑞士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三城市“改善水质”等案例,既倡导对水资源的保护,也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城市梦想的代际变迁

  包蕾萍

  和以往世代相比,“世博一代”的生活形态和发展意识产生了巨变,人们用于描摹梦想的载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科书、漫画、广播,到声、光、电、膜等多种新材料新介质,既反映出不同世代梦想的变化轨迹,也折射了人类潜意识里始终关心和忧虑的问题。

  一是“科技进步+人文关怀”的可能性。历史上,若干次科技进步,总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便利和变革。然而,科技不等于一切,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城市未来馆“幻影城市”艺术雕塑中,废旧家电、汽车零件、拆迁建筑等现代城市垃圾,经灯光投射,变成了摩登城市的天际线,其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人的影子,令人深思。

  二是“城市发展+去阶层化”的可能性。未来城市的科技进步形式无疑是多样化的,但总体上应朝着一种去阶层化、人人都可享受的方向发展。有着高高温度计标志的城市未来馆,被视为“人类希望营建的一座理想社会的通天塔”。然而,《圣经》上记载,建造通天塔之路是非常艰难的,上帝故意混乱建设者的语言,造成思想无法统一,文化产生差异,分歧、猜忌等接踵而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要克服未来城市危机,除了战胜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外,更重要的在于战胜内部割裂,努力在公平发展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

  三是“美好梦想+实现途径”的可能性。在低成本的美国馆影片中,金发小女孩一次次努力种花,最后带动大家共同改变社区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现代社会,技术也许不是问题,人的参与往往更重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观中之思”与“乐中之想”

  成素梅

  无论是在浓缩世界精华的浦东场馆,还是在让遥远城市“比邻而居”的浦西区内,形态各异的世博展馆建筑、远道而来的稀世珍宝、令人身临其境的3D影片、匠心独具的创意设计,不仅为参观者“烹调”出一桌桌科技之餐、文化之餐、艺术之餐、娱乐体验之餐、畅想城市生活之餐、世界民俗风情之餐、见证城市足迹之餐,也在交流着“如何使世界更美好”的实践经验,讲述着“更美好的世界将会怎样”的动人故事,谱写着“中国拥抱世界,世界感受中国”的动感乐章。

  但是,“观世博”不仅是单纯的“看”,最终还是要落于行。世博会的作用不只是“观”与“乐”,更体现在由此而激发出来的“观中之思”与“乐中之想”。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以追求积累与消费为基础的城市生活和以追求个人成长与幸福为基础的城市生活之间的区别,深入研究无节制开采资源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之间的差异,并对传统落后的资源过度消耗型发展模式予以深刻检讨,同时在发展科学技术之时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人类心理的相伴而行。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成长与幸福需要物质前提的保证,却不与其完全成正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但并非仅此而已。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为人们的思考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世博会不再只是展现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场所,而且还是追求幸福生活、倡导文化交流、彰显精神文明、共商发展大计的园地,是在差异中求发展以及在发展中保特色的对话式发展的平台。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