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理念之经济篇:加快转方式的更高起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世博理念之经济篇:加快转方式的更高起点

2010年10月15日 14:2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站在世博时代与后世博时代的大门口,上海又将迎来一个重要时刻。也许这一刻,不像半年前世博即将开幕时那样激动人心,但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而言,同样意义深远。

  越临近10月31日,越多的人更深入地思考:这段办博岁月,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判断引人注目,即这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换言之,这是一次转型的盛会,一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盛会,一次重择发展路径的盛会。

  城市往往通过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不断成长。如果说,浦东开发开放揭开了上海一轮高速发展的序幕,那么世博会则标志了上海将实现一轮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开启后世博时代,“升”与“转”将成为发展关键词。其中包含了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生产功能的主导地位向服务功能的主导地位转换,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转换......

  而万变不离其宗,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这与世博理念一脉相承,更是上海争取新的光荣与梦想的根本路径。

  184天与159年:天下大势昭示上海必然

  上海与世博,一次历史性的相遇。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由此,上海开始了从一个小渔村向国际大都市演进的坎坷历程。

  8年后的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行。此后,世博成为人类共同探索美好未来的互动场所,其理念总是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一个半世纪之后,两者终于交集。而此刻,上海又到了一个新的转型期。

  曾经,伦敦世博会以一座“水晶宫”引领了一个世纪的现代居住风潮。而今天的英国馆,却以“种子”的奇特外形,试图向人们传达:机械、冰冷的发展理念已成过去。

  曾经,有着百年历史的南市电厂,开中国民族电力先河。而现在由这个百年电厂改建成的“未来探索馆”,成为展示传统能源向创新能源转变的窗口。

  二战前,世博会热衷展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科学、工业、建筑等方面的发明创造;二战后,世博会开始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业和科技发明;近年来,世博会更多传递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济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巨大的能源消耗,日趋沉重的环境压力,高涨的土地成本,警示着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一个关键节点。

  159年来,世博会不时担当起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思想者”。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向我们近距离展示了发展的潮流和转型的理念。通过世博会,我们深深领悟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经济、人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是这个世界的大势所趋。

  一部世博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人类发展理念史。从1851到2010,一个半世纪历程,不是从高碳到低碳的简单回归,而是发展理念的升华。

  通过上海世博会,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了天下大势与上海必然。在未来发展中,上海如何抓住世博效应放大的契机,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和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这,已经刻不容缓。

  184天与365天:走进课堂更要跳出园区

  今年教师节的上午,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成都活水公园成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创新班的生物课堂。该校科技教师戴上导游常用的讲解器,边走边讲:污水处理有几个环节?取水为什么要有落差?取水过程中,如何做到节约能源?

  “世博一课”,激活了无数课本上的知识。从历史上看,世博会从来就是一个大课堂,无数人曾经从中重塑人生观、世界观。对于正致力于率先转方式的上海,对于期待创新与突破的企业,上海世博会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学习机遇。实地走进世博园这个大课堂,经历的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学习重在看“门道”。上海的干部、企业家、专业人士,都不把自己完全等同于一般观众,不只看“热闹”,而是努力学到世博理念的精髓。世博园里,各参展国有其独特发展道路,每个案例都有其共性和个性,整个展会都有深刻的思辨性。

  正因如此,很多参观者都在思考: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近半年来,本届世博会第一次诞生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领导干部去得最多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五大洲28国87个城市或地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伦敦 “零碳馆”、西班牙马德里馆的“空气树”、沪上·生态家的“追光百叶”等一个个生动案例,都诠释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拥有黄浦江北外滩黄金地段的虹口区,对利物浦、汉堡等港口城市饶有兴致;拥有最长苏州河岸线的普陀区,对鹿特丹、成都的亲水宜居案例十分关注;坐拥江南水乡、朱家角古镇的青浦区,对法国阿尔萨斯的传统与现代共存认真研究……

  在城市未来馆能源综合沙盘展示前,崇明的考察团仔细聆听低碳城市能源系统的介绍,都表示应用清洁能源是崇明未来的必然选择。他们准备把这些新技术运用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未来3到5年,就可以看到崇明不一样的城市化。

  显然,一条“观博共识”正在形成。即在走进世博这个大课堂的同时,思路也要跳出园区,把学到的世博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只有这样,184天的办博历程,才能更好地与365天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好转方式这篇大文章。

  184天与10年:机不可失重在重塑理念

  站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槛上,上海的发展,又到了一个事关未来的路口。

  如何在转型中走在前列,上海面临一个关键的5年和10年。近在眼前的,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科学编制。这5年,是世博后的第一个5年,也是上海建设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而到2020年,按照国家的战略定位,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因此,如何把在184天中学到的世博理念,运用到未来10年的发展中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便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

  最近,金山区科委的“十二五”规划正在“大修大改”。其实,前段时间草案已基本完工,但领导层在几番研讨后提出,要在世博会“新起点”上重新思考。以前的规划,考核目标大多为“建成科普场馆数量”之类。而这一次修改,“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高新产业的产学研体系构建”等成了重点。

  显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上海世博会融入了大量最先进前沿的科技成果,新能源、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经过前期悉心培育的新兴产业,经此检验,有望完成最后冲刺,最终跨过大规模商用门槛。

  世博会历来就是新兴产业发展的 “孵化器”,以及城市转型的“推进器”。1851年和1862年的两次伦敦世博会,展示了大功率蒸汽机等最新产品,伦敦由此打下了欧洲经济中心的基础;巴黎先后举办的7届世博会上,展示了电话、留声机等重大发明,巴黎渐成全球公认的颇具创新气质的大都市。

  由此可见,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升”与“转”,具有跨越式的拐点意义。更重要的是,转方式是全方位的转型,它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我们发展理念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现在,上海的发展到了不再片面追求GDP的阶段。不管是平时的工作还是目前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都将淡化GDP,更强调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

  机遇稍纵即逝。通过上海世博会,我们汲取了许多先进的发展理念,这些都可以落实在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上,进而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路径依赖。

  让世博理念影响未来发展,让这184天改变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这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思考与实践。(高渊)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